如何快速推进国产隔膜的高端化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10月31日,财政部公布2013年拟支持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名单,其中涉及电池方面的三个项目均为高性能动力电池用隔膜项目。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动力电池隔膜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国产隔膜总体水平不高,仍难以达到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
笔者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受高毛利诱惑,众多企业扎堆进军锂电池隔膜领域。蜂拥而至的资产造成了: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成为行业扩张的主线;另一方面,国产隔膜的实际出货量不高,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也不高。
水货搅局
在国产隔膜的发展史中,“水货膜”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存在。
早在2003、2004年的时候,国内市场上就已经出现“水货膜”,珠海骋盛商贸有限公司唐渭冬告诉记者。
作为日本宇部隔膜在中国的唯一代理商,已经做了十几年隔膜代理的唐渭冬,可以说见证了中国隔膜的发展进程。她指出,一般情况下,“水货膜”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国产膜冒充进口品牌膜;另一个,确实是进口膜,但是是进口的残次品,也就是国外厂家不要的废料,冒充品牌膜流入中国市场。
事实上,水货膜的产生与泛滥,始终伴随着中国隔膜的国产化进程。
笔者了解到,在国产隔膜还没有真正出现的早期,中国的隔膜市场全部由美国Celgard、日本东燃、旭化成、宇部等几个国际大厂把持。加上当时国内的电芯厂商没有进口权,只能依赖于贸易商供货。因产能有限,这些大厂只能先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之后,才能将剩下的隔膜出口到中国。
面对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不良贸易商把这些大厂不要的残次品和分切后的废料收集起来,也流入国内市场。“这类隔膜没有品牌标贴,但是贸易商会告诉客户这个确实是进口膜。”唐渭冬指出。
国产膜的诞生,无疑给水货膜再添生力军。
在国产隔膜出现的早期,品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厂商不敢贸然以自己的品牌去销售,一旦隔膜品质出现问题,品牌势必砸掉。随着国内隔膜厂家的增多,加上国外新增品牌隔膜也在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厂商在刚开始的时候,生产线不够稳定,必定会出大量的次品。为了降低损耗,“国产隔膜厂商一般的都会有一家代理商,因为他有的货可能不方便出,不光是B品,更多的可能是一些C品和报废品。”有业内人士指出。
谁来“买单”
电芯厂的需求,固然为水货膜提供了“土壤”。
同时,正是隔膜生产厂商的疏于管控,最终为其“买单”的还是自己。
事实上,国产膜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技术还不成熟,“相对而言,进口的B品膜可能比国产膜品质还要好。”唐渭冬表示,特别是做倍率型电芯的时候,必须用到进口的隔膜,国产膜的品质还是达不到要求。
与日韩不同,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最大一批厂商仍处于中低端层面。这也意味着,中国对隔膜需求量最大的仍是低端膜,只有排名靠前的少数几家电池厂,才几乎全部用进口膜。
庞大的需求量,加上对隔膜的认知度不够,使得这部分电芯厂成为水货膜最大的流向地。
有电芯厂的采购经理指出,“隔膜,只要是进口的就是好的,国产的隔膜就是很差的,这是国内很多电芯厂上到老板下至员工,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正因如此,使得有些贸易商不得不拿国产比较好的隔膜冒充进口膜,欺骗客户。
为了降低成本,这些电芯厂商在采购隔膜时,不在乎所谓技术参数,只关心价格是否够低。贸易商的水货膜号称进口品牌膜,虽不一定保证品质,也没有售后,但价格却能比隔膜厂商低几倍。从事隔膜代理的惠州市新德利科技总经理倪文春在日前深圳的隔膜论坛上就爆出,“惠州有一家电芯厂用的隔膜才2.8元/平米,而且宣称是进口膜。”
就是因为“他们都不懂”,所以这些电芯厂电池才做得不好,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键表示。
当价格成为客户唯一最在乎的,成本战、价格战自然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数据,市场主流16靘干法PP膜均价从2010年的7.5元/平米,降至2013年的4.5元/平米;16靘湿法PE膜均价从2010年的9.5元/平米,降至2013年的6.7元/平米。仅2013年上半年,国产干法隔膜均价就同比下降了25%,湿法隔膜也同比下降了16%。在疯狂的价格战席卷之下,“受伤”最重的还是国内本土隔膜生产商。这些厂商本身在进口隔膜的压力下,要跨进高端的门槛已经十分艰难,同时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疏于管控“买单”。
替代进程加快
如果说在2012年以前,说起中国本土隔膜,只能想到中科、星源、金辉三大主力,那么,从2012年开始,这一格局已经被打破。
有关调研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内资锂电池隔膜企业销售产值达到10.10亿元,同比增长53%;总产量为1.8亿平米,同比增长84%。
也就是说,在2010年前后进入锂电池隔膜领域的企业,对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这种影响在2013年尤为明显。重庆纽米、上海恩捷、东航光电、沧州明珠、河南义腾、苏州捷力、辽源鸿图等,不管是求量的,还是求质的,都已经在市场上各有千秋。
同时,这也意味着,隔膜的国产化步伐正在加快。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隔膜应用技术开发部部长王玉来告诉笔者,“从今年开始国产膜的替代速度就很快了”,虽然现在力神主要用的还是日本和美国的进口膜,但是“很快会导入国产膜”,而且“除了力神,其它几家大的电芯厂都在推进国产膜的应用”。
尽管国产隔膜替代进口膜的进程加快,但“实际上,国产隔膜跟进口隔膜的差距还是很大。”王玉来表示。
他给笔者举例,Celgard隔膜的孔跟国产膜的孔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国产膜是硬撕开的孔,这是最简单的,主要要保证撕得一致,而Celgard的孔有其独特的技术,是曲折的孔,这就是他的优势所在,但是“国内很多隔膜厂商都理解不了,甚至不知道这种差距所在”。
事实上,中国大部分隔膜生产厂还处在简单模仿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是靠低端的价格来维持和获取市场。加上为了追求快回报,国内的隔膜线都上得很匆忙,结果出现一大堆问题。
而另一方面,国产隔膜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
对此,星源材质表现得尤为自信。陈键表示,“LG是全球最大最好的动力电池厂商,他们现在用我们的隔膜,就是证明我们的实力。”
可喜的是,整个国内的隔膜厂商,从基础材料的研发,到基础装备制造的精度都在提升,“在这种基础条件具备之后,我们国产隔膜品质自然也会往上提。”星源材质的副总裁杨佳富认为,“我们星源至少已经在这样做了,相信其他做得好的隔膜企业最终也会走到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