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涉足或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喜忧参半

2018-08-28      1358 次浏览

在武汉街头来来往往的车辆中,绿底黑字的新能源牌照越来越多,已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自去年12月武汉市发出湖北第一块新能源汽车牌照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关注到新能源汽车。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可谓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痛点太多推行不易,也有人觉得是行业趋势必须支持。对于想要涉足或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同样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急剧增长的产业趋势?

新能源汽车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以蓄电池组作为动力源)、混合动力汽车(有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驱动系统)、燃料电池汽车(以氢为燃料)三大类型。

今年以来,在湖北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的“绯闻”莫过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吉利”)将在武汉开发区设立新能源汽车基地。

6月20日,有报道称吉利将在今年与武汉市签约,建立年产能为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基地。但截至发稿,吉利并未对此传闻进行回应。

不论如何,这种“热闹”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度。

近年来,全国汽车销量增速呈现下滑趋势,且国家原则上已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汽车产业大省而言,要持续做大汽车产业,需要在国家鼓励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做大增量。

据湖北电动车汽车流通协会给出的数据显示,以襄阳、武汉等为集聚区,2016年湖北省共生产新能源汽车2.4万辆(据支点财经查证,由于统计路径的不同,各方给出的数据略有不同,但皆在2.2万至2.6万间),200余种适应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湖北造”。

譬如,湖北长江蔚来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光谷,计划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旨在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此外,比亚迪、江淮汽车、众泰汽车、南京金龙、海立美达等品牌车企均在武汉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以东风板块为代表的在鄂车企,也开始加码新能源板块。2017年,东风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5.4万辆,同比增长117.6%。

以上动作也直接体现在宏观数据之中。去年湖北省全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达118.2%。

今年1-4月,湖北汽车总产量87.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但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47.4%的增长。

从全国范围看,新能源汽车都成为了行业最大增量所在。

今年1-5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76.8万辆和1179.2万辆,同比增长3.8%和5.7%,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在32.8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22.9%和141.6%。

产业基础是一大优势

新能源汽车的火爆,源自补贴带来的利好。以2017年为例,全国已售新能源汽车产生约800亿元的补贴金额。

一家湖北汽车公司相关人士向支点财经表示,企业会针对补贴金额来设计销售价格,补贴基本上能达到成交价的一半。

比拼补贴、政策的本质,实际上是地方实力的较量。湖北有着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

从上世纪60年代东风汽车公司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至今,湖北汽车产业已有近50年历史,汽车总产量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新能源汽车在车辆总装上与燃油车相比并无太大差异,有着产业积淀的湖北,能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更有效率的配套服务。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武汉市,湖北还有多个城市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

传统的汽车城十堰,拥有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涌现出沃特玛、亚新、天运、华阳、万润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襄阳、荆门都大张旗鼓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2017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值187.82亿元,同比增长24.6%,产量(含汽车底盘)为32346辆,同比增长105%,产量增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荆门则通过引进猎豹这一整车企业,将产业链逐渐整合,已具备回收动力电池,生产电池材料,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及整车的生产能力。

此外,随州、黄冈等地,也或多或少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有所布局。

资质获取将是未来重点

由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会带动包括配套零部件在内的产业链投资,地方政府为了引进项目,往往会加大支持力度。

一个典型现象是在与汽车相关的论坛和车展现场,随时能遇到递上一张名片并询问是否有新能源汽车项目需要投资的地方招商人员。

去年6月,孝感市出台四项招商引资新政,其中包括:对在孝感注册生产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企业,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投产后一次性给予5000万元的奖励。

同时出台的配套措施有:对建成投产的新引进企业、企业高管以及招商引进中介人等重奖;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5年内全免。此外,还特设1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各类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2016年,孝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5.08亿元。在收支矛盾略微突出的情况下,如此大手笔投入可谓诚意满满。

在湖北省内其他城市,同类政策也十分常见。但不得不提的是,大部分新设立的新能源整车项目会注明“需等待相关政府部门审批”。

生产资质难以获批并不是个别现象。自2016年3月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以来,到2017年5月江淮大众获得生产资质,14个月内国家发改委共发放15张资质。此后除昌河铃木拿到第16张入场券外,再没有新的玩家入场。

当前,全国范围内拥有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6家车企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江淮大众及昌河铃木。

除了以上企业及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外,其他项目都陷入了尴尬局面。据支点财经了解,部分湖北新能源汽车项目都是“边建厂房、边申报资质”。

拿不拿得到资质,不仅关乎补贴,更关乎项目成败。这也是孝感对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被列入国家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开出5000万元重奖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有些省内项目厂房建好,新能源汽车资质却没拿到,只能选择低调进行小规模“试生产”,或是先生产传统燃油车,再持续申请资质。

下一步,持续获取生产资质将是湖北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重点任务。

须警惕产能过剩

自2014年起,新能源汽车项目已是遍地开花。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10262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按计划,这些项目都会在2020年之前完成投产。

在汽车品牌上,除了在互联网造车大潮中密集浮出的全新电动车品牌外,各地方科技公司也推出了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此外,觊觎汽车行业多年的其他行业巨头,也纷纷借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之机,圆造车之梦。

不过,热闹之余,也需要注意到产能过剩的隐忧。

国内新能源汽车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年产销达到200万辆。这意味着,中国已拥有超过目标10倍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

如果从目前数据着眼,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7.7万辆,同比增长53.3%。按照这一速度,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在300万辆以内。

越是充分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未来越将面临“产能释放不足”的风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省,这是湖北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

湖北省发改委曾对全省2017年汽车整车、发动机、动力电池等产量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21家整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7.44%。

尽管这一数据高于81%的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未来产能的持续释放,风险依然存在。而应对核心,则是刺激需求,实现产能的充分释放。

但难题在于,由于教育普及不够、充电设施不足等因素,新能源汽车普遍应用于网约车、公交车、物流车等领域,C端市场未被激发。

这点在湖北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第一电动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合肥、广州、重庆、青岛、长沙,武汉未进入其中。

当然,在部分城市,消费者受“不限购”、“不限行”等政策驱动购买新能源车居多,如何加大消费者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未来影响湖北市场需求的因素之一。

6月12日正式实施的2018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距离旧的补贴政策仅一年半。而新政规定,150公里续航级别车型不再有补贴。

这意味着不少车企要做出业务调整和增大研发投入,在当前政策一两年更新一次的频率下,扣除综合成本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效益并不高,这也影响了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持续加码的积极性。

供需错位也直接反映在湖北部分地市的态度之中。采访中,有些官员明确表示,“还是别谈未来产量目标了,以免完成不了。”

总而言之,转型方向是正确的,但市场会有何反应尚待观察。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