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锂电池容量衰减有什么原因?

2022-05-13      601 次浏览

原因一:过充电


1、石墨负极的过充反应:


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容易还原沉积在负极表面:


沉积的锂包覆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原因有:


①可循环锂量减少;


②沉积的金属锂与溶剂或支持电解质反应形成Li2CO3,LiF或其他产物;


③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


2、正极过充反应


当正极活性物相关于负极活性物比例过低时,容易发生正极过充电。


正极过充导致容量损失重要是由于电化学惰性物质(如Co3O4,Mn2O3等)的出现,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


3、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


当压高于4.5V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


影响氧化速率因素:


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


集电体材料


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


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


原因二:电解液分解(还原)


I在电极上分解


1、电解质在正极上分解:


电解液由溶剂和支持电解质组成,在正极分解后通常形成不溶性产物Li2Co3和LiF等,通过阻塞电极的孔隙而降低电池容量,电解液还原反应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会出现不良影响,并且由于还原出现了气体会使电池内压升高,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2、电解质在负极上分解:


电解液在石墨和其它嵌锂碳负极上稳定性不高,容易反应出现不可逆容量。初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分解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将电解液与碳负极隔开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从而维持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理想条件下电解液的还原限制在钝化膜的形成阶段,当循环稳定后该过程不再发生。


钝化膜的形成


电解质盐的还原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有利于钝化膜的稳定化,但是


(1)还原出现的不溶物对溶剂还原生成物会出现不利影响;


(2)电解质盐还原时电解液的浓度减小,最终导致电池容量损失(LiPF6还原生成LiF、LixPF5-x、PF3O和PF3);


原因三:自放电


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状态下,电容量自然损失的现象。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导致容量损失分两种情况:


一是可逆容量损失;


二是不可逆容量的损失。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