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链火热中的冷思考

2018-08-04      978 次浏览

11月12日,“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暨国际展览会”(简称“GFM2017”)在杭州落下帷幕,本届论坛和展会不仅呈现了未来的出行图景,也对整个出行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其中,动力电池企业的多产业融合趋势、产业链投资价值、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以及燃料电池的产业化争议,都给留下深刻印象。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火热中不妨做些冷思考。


动力电池产业链是资本盛宴?投资人比你想象更理性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方向主要侧重在新建整车产能、动力电池项目上,据业内机构不完全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涉及动力电池的投资扩产项目总资金超过720亿元。这个数字给人的感觉是动力电池投资过热,但投资人对产业温度的感知与普通人有所不同,那么,资本的兴趣在何处?未来的流向又在哪里?。


中程租赁有限公司致力于多种产业及相关联动领域的投资,偏重于市场行业的整合以及细分领域。据了解,该公司整个资产管理规模约1.5万亿元,但新能源投资的比例在总投比例中所占份额较少。公司从2011年左右开始关注新能源领域,2014年开始投资,中程租赁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盛雪莲表示,未来公司更关注新材料等具有革新和革命性的电池技术。


财裕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EO戴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要做好汽车产业并不容易,传统车企转变观念容易,但对于缺乏造车经验的新入者,仅凭概念造车很危险。他表示,财裕金融在国内主要投资新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


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翟俊认为,电池和电池材料的技术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行业格局已定,除非有新的技术和更大的投资介入。他表示,国投创新关注制造业及相关领域,投资的标准是对方能否代表国内或全球最先进的方向或水平。


国家政策的频繁调整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一定压力。三峡资本董事毛凯军对整体形势不太乐观,他认为,动力电池和新能源车企把两、三年以后研发的规划,压缩到一至两年完成,大幅压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这样就会犯错,未来两三年行业会处于一个动荡时期。金沙江资本主管合伙人潘晓峰对投资动力电池产业也同样保持冷静和谨慎,他认为风险投资不适合涉足初创的电池企业,电池从早期研发到应用,周期太长,资本最好在电池企业的中后期介入。


燃料电池车:是否应该大规模示范应用?


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话题,因为很多企业已经布局燃料电池车,很多城市也已经颁布详细的燃料电池发展规划。然而,燃料电池产业的崛起,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资本的助力、发展的热情,更需要冷静的声音。


潘晓峰坦言,燃料电池不是新技术,但商业化太难。他表示,日本在燃料电池车领域坚守多年,仍未能大规模量产,主要是性价比不高,高成本限制了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生产。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是我国燃料电池专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燃料电池,也有着别样体会。陈全世对电池中国网表示,目前,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堆关键技术尚未攻克,在搞定技术之前,鉴于成本、寿命、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燃料电池车不应该大规模推广。陈全世反复强调:“示范车一定不要太多,5~10辆车足矣,最多100辆。示范是对技术的示范,不是示范怎么运行,更不是示范补贴!”


燃料电池车在示范运行中才能采集运行的数据信息,生产的规模上去才能降低成本。陈全世教授对燃料电池的冷思考,无疑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电池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把一个领域做到极致OR多产业融合?


俗话讲,“一招鲜,吃遍天”,掌握一项独门绝技往往意味着给未来上了保险。在产业方面,专注于一个领域将其做到极致,同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当下,很多企业都实施了产业化融合战略,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在本次大会上,这一现象对人的触动更加深刻。


11月10日下午,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布会。多氟多以六氟磷酸锂起家,近年来,业务逐渐扩展。多氟多把自己定位为“智能出行服务商”,将“整车”、“三电”、“AI”、“网联”、“运营”等方面进行多产业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生态。多氟多总经理李凌云用16个字总结公司的未来发展图景,即“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车载未来”。寥寥几字,人们看到了多氟多在新能源领域的野心。


当然,将动力电池业务延伸至上下游者并非多氟多一家,参加本届展会的比克汽车,即比克集团的子公司,比克电池并未将业务局限于电池,现已延伸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桑顿新能源也并未局限于锂电池本身,锂电材料、充电桩等均有布局,其业务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银隆新能源、猛狮科技等企业的产业扩张也都很相似。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扩张多从一个领域切入,待技术和行业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向周边或上下游延伸,产业间形成有效联动。动力电池企业如果初期就广泛布局,则很难做大做强。


安全问题制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会上,无论是嘉宾的大会演讲,还是媒体的采访间问答,都不约而同关注同一个问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对于目前的锂电材料体系,能量密度提升得越高,其稳定性越差,安全形势也越严峻。安全问题制约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动力电池热失控多发生于正负极的短路,由此迅速产生高温,进而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解决方案就是把隔膜做得耐高温,比如,在聚乙烯隔膜上涂陶瓷等耐高温材料。微宏动力事业部总经理仝志明认为,在无机固态电池出现之前,芳纶材料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最好的选择。微宏动力开发的以芳纶为基材的隔膜,250℃环境下收缩不到1%,300℃时收缩不超过2%,使用“811”三元正级材料,也可重复通过热箱和针刺测试,耐高温性能良好。


万向A123公司首席技术官PatrickT.Hurley认为,动力电池做到高能量密度并不难,难的是控制安全和成本,动力电池全球供应链亟需变革。万向A123对12V和48V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进行研发,通过调整钴的含量提升安全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目前,万向A123开发的高镍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达230Wh/kg。


正如潘晓峰所言,电池是一个系统性产品,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是一套体系,单个维度的突破不会带来电池整个产品的突破。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解决。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