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解液阻燃剂
电解液阻燃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少电池热失控风险的办法,但是这些阻燃剂往往会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出现严重的影响,因此难以在实际中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YuQiao团队【1】采用胶囊封装的方式将阻燃剂DbA(二苄胺)储存在微型胶囊的内部,分散在电解液中,在平时不会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出现影响,但是当电池受到挤压等外力破坏时,这些胶囊中的阻燃剂就会释放出来,对电池进行毒化引起电池失效,从而戒备热失控的发生。2018年YuQiao团队【2】再次利用了上述技术,采用了乙二醇和乙二胺作为阻燃剂,封装后装入锂离子电池内部使得锂离子电池在针刺试验中最高温度下降了70%,显著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风险。
上面提到的办法都是自毁式的,也就是说该阻燃剂一旦发生用途,整个锂离子电池就要报废了,而日本东京大学的AtsuoYamada团队【3】开发了一种不会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阻燃电解液,该电解液采用了高浓度的NaN(SO2F)2(NaFSA)orLiN(SO2F)2(LiFSA)作为锂盐,同时向其中添加了常见的阻燃剂磷酸三甲酯TMP,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热稳定性,更厉害的是阻燃剂的添加并没有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出现影响,采用该电解液的电池能够稳定循环1000次以上(C/5循环1200次,容量保持率95%)。
通过添加剂使得锂离子电池具有阻燃特性是戒备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其中一种途径,也有人另辟蹊径,试图从根源上戒备外力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的发生,从而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彻底杜绝热失控的发生。针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在使用中可能面对暴力冲击的情况,美国橡树岭国家试验室的GabrielM.Veith设计了一种具有剪切增稠特性的电解液【4】,该电解液利用了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在正常状态下,电解液呈现的是液体状态,但是在遭遇猛然的冲击时则会呈现固体状态,变得异常坚固,甚至能够达到防弹的效果,从根源上戒备了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发生碰撞时电池内短路导致热失控的风险。
2.电池结构
接下我们来从电池单体层面上看看要怎么样给热失控踩下刹车,目前锂离子电池在结构设计中都对热失控的问题进行了考虑,例如在18650电池的上盖中一般都会有泄压阀,在热失控时能够及时将电池内部过高的压力进行释放,其次电池上盖中会有正温度系数材料PTC,在热失控温度上升时PTC材料的电阻显著增大,以减少电流减少产热。此外,在单体电池结构设计时还要考虑正负极之间的防短路设计,戒备因为误操作、金属多余物等因素导致电池发生外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其次在电芯设计时,要采用更加安全的隔膜,例如在高温下自动闭孔的三层复合隔膜,但是近年来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隔膜薄型化的趋势下三层复合隔膜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陶瓷涂层隔膜,陶瓷涂层能够对隔膜起到支撑用途,减少隔膜在高温下的收缩,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热稳定性,减少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3.电池包热安全设计
动力锂离子电池在使用中往往都是由数十只、数百只甚至是数千只电池通过串并联组成,例如特斯拉的ModelS的电池包中就由多达7000只以上的18650组成,倘若其中的一只电池发生热失控,就可能会在电池包内蔓延,引起严重的后果。例如,2013年一月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架日本公司的波音787客机锂离子电池起火事件,依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就是由于电池包中的一只75Ah方形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后引发了相邻的电池热失控,这次事件后波音公司要求在所有的电池包上都要新增戒备热失控扩散的措施。
为了戒备热失控在锂离子电池内部蔓延,美国AllcellTechnology公司开发了一款基于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隔离材料PCC【5】。PCC材料填充在单体锂离子电池之间,在锂离子电池包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电池包出现的热量可以通过PCC材料快速传递到电池包外,在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时,PCC材料可以通过其内部的石蜡材料熔化吸收大量的热量,阻止电池温度进一步上升,从而戒备热失控在电池包内部扩散。在针刺试验中,一个由18650电池包成的4并10串的电池包,没有使用PCC材料时,一只电池热失控最终引发了电池包中20只电池发生热失控,而采用PCC材料的电池包中,一只电池热失控并未引发其他电池包热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