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定增 外行入局 扩产潮起 锂电产业谨防无序扩张

2022-02-14      575 次浏览

今年以来,由于供给和需求的错配,动力锂离子电池供不应求现象严重。与此同时,上游原材料出现了持续的涨价潮,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让锂电巨头加快了扩张的步伐。不久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德方纳米以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宁德时代等都公布了定增预案,宣布募集资金,用于新的锂电项目扩建等。金圆股份、中银绒业等化工公司也纷纷跨界进入锂电行业,试图分一杯羹。在公司加速扩张的同时,工信部公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引导公司减少单纯扩大产量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市场端的动作频频与管理部门引导有序产量扩张,让此轮锂电行业的扩产潮颇耐人寻味。


各方频频扩建锂电项目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公司德方纳米公布的2021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称,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676.80万股,预计募资不超过32亿元。其中23亿元投资于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德方纳米称,此次定增募投的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是在纳米磷酸铁锂等已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基础上的产品升级、产业化项目。“目前,公司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已通过小试环节,并已初步投入建设研发中试线,产品已通过下游重点客户的小批量验证,亟需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执行,提前布局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市场,抢占市场先机。”德方纳米在定增预案中称。


原材料供应商定增扩产的同时,锂电公司也没闲着。为了拥有更大话语权,今年以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频频向上游延伸业务。宁德时代此前披露,拟定增募资不超过582亿元进行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扩产计划,拟新增锂离子电池产量合计137GWh;亿纬锂能也披露,拟投资建设年产104.5GWh的新能源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含已建成产量11GWh、在建产量11GWh和拟再分期投资建设的产量82.5GWh)。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第三季度,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公司就相继宣布投建新锂离子电池项目,合计新增规划产量超350GWh。


就在业内公司纷纷扩产的同时,业外也看中了这一市场热点,纷纷跨界涌入。十一月八日,做水泥起步的金圆股份公布通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西藏金藏圆锂业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5.1亿元收购西藏阿里锂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这并不是金圆股份第一次“涉锂”,在过去的一个月间,其已经筹划收购3家锂资源及产业链公司。做羊绒起家的中银绒业也公布通告称,拟收购四川鑫锐恒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并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项目,预计投资总额20亿元。磷化工公司川发龙蟒公布通告称,拟在德阿产业园区建设20万吨/年新能源材料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为建设磷酸铁锂20万吨、磷酸铁20万吨生产线,及厂房、仓库、研发中心、员工倒班宿舍等配套设施。


政府部门引导公司合理扩建产量


就在锂电项目不断扩建之际,工信部开始引导公司合理扩张产量。《规范条件(2021)》提出,引导公司减少单纯扩大产量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虽然作为规范条件,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但文件的公布,还是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管理部门出手规范锂电行业扩产潮的举动。


《规范条件(2021)》特别提出,要减少单纯扩大产量的制造项目,申报公司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当年实际产量的50%。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实际产量情况来规划产量不失为一项有效的管控手段。假如此规定能真正落地执行,将起到非常有效的遏制公司盲目扩建低端产量的用途。“今年以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及上游原材料行业的产量扩张太厉害了,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专家在接受《我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规范条件(2021)》正是看到了当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及上游原材料行业盲目扩张产量存在的隐忧,才提出引导公司减少单纯扩大产量的制造项目,而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品性能。


不仅引导公司减少单纯的产量扩建,工信部还将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进行通告管理,明确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要考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要求从生产源头开始严格管控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通告在动态管理机制下,明确了退出机制,强调公司一旦触及弄虚作假、两次产品抽查不合格、发生安全事故等红线,将得不到通告资质或被撤销通告资格。今后,锂电项目的管理将更规范,盲目扩建产量或将得不到审批,扩建潮或将得到制止。


市场需求还是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动力锂离子电池供需现状


事实上,今年以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公司争相扩建锂电项目,原因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不足引起的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受疫情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锂离子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锂电成本上涨,甚至一些中小公司因为原材料采购压力,出现产量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供应不足。“缺芯少电”成为今年我国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掣肘。但事实上,与芯片的产量不足略有不同,锂离子电池的供应不足很大程度上并非真的产量不足,而是商业行为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


我国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十月,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和装车量分别为25.1GWh和15.4GWh,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指出,装车量与产量之间的落差重要是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各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会倾向于提前生产,以应对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整车厂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等压力,不愿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采购价格,这影响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货热情,装车量自然会有所降低。同时,来自新能源汽车之外的其他行业电池需求不断上涨,一部分电池会流向其他行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电池供应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电池产量不足,而是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持货待售,以尽可能减少亏损。反映到整车厂端,就出现了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不足的现象。


综合目前已建成的产量和需求看,动力锂离子电池在产量上并没有明显不足,但优质产量也的确存在缺口,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相关公司希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抢占优质资源,扩建产量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今年产销量极有可能突破300万辆,步入快速发展期,这预示着对动力锂离子电池会有更旺盛的需求,资本看好这个行业是必然。但盲目的产量扩建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市场竞争力,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原材料公司而言,当前的关键还是提升技术水平,在前瞻技术和核心生产技术能力方面做好储备,才更具发展前景。“在钴等稀有金属储量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开发出更多新材料电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力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钠离子电池,一旦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应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钴等稀有金属储量不足的问题。”正如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所言,在抢占有限的原材料资源的同时,公司更要把目光放在前瞻技术研发上,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供给不足问题。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