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回收缘何难成真“蓝海”

2022-02-14      790 次浏览

电动汽车的崛起,正在催生另一个千亿级市场——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规模将达到122亿美元,到2030年达181亿美元,我国是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之一。


招商证券研报分析称,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迎来第一批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高峰期。


随着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潮的如期而至,退役后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何去何从正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规模数量非常大,一旦处理不好,将对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危害。


当前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重要有两种回收途径,一是对符合能量衰减程度的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是指电池经过处理之后,重新利用到电站储能、基站备电或者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二是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再生利用”,“再生利用”则重要是拆解电池以提取和回收其中的贵金属原材料,如钴、镍、锰等。


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理想模式是先“梯次利用”再“再生利用”,但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报废处理方式仍以拆解回收为主。这背后还存在电池回收江湖里的“正规军”与“小作坊”之争。


2018年至今,工信部公布了26家公司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公司被视为“正规军”。


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公司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锂离子电池,其余6万多吨动力锂离子电池“下落不明”。


从工信部的“白名单”公司来看,“梯次利用”公司占比居多。由于成本和技术门槛过高,“小作坊式”一般不会对回收电池做“梯次利用”处理。


“正规军”的技术、环保投入占比不少,而“小作坊”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价格买走电池。现实是,“正规军”抗衡不过“小作坊”——退役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


为了建立健全的回收渠道,工信部也曾在2018年公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汽车生产公司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出现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同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要在电池设计、生产及回收方面供应支持。


但对部分车企及电池厂商而言,回收电池也是一个负担。在高昂的人力成本及技术成本下,部分回收量较小的公司都是“贴钱”回收,车企去回收电池更多靠的是“良心”。


2021年七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公布《有关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2021年八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鼓励行业内上下游公司加强信息共享,并要求公司按照给定标准和实际数据对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检测,评估剩余价值,提升产品使用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


不管怎么说,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了公司面前。


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公司,牵涉众多。若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还需上下游公司共同发力。这要由汽车制造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回收利用公司、行业协会等牵头,建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链联动机制。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