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回收:不能容忍的环境风险和资源浪费

2022-01-08      1237 次浏览

妥善处理废旧电池,是深入贯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分类分策治理土壤、水污染的重要一步。面对当前废旧电池回收环节遭遇的掣肘,我们建议,应当抓紧立法,保障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处置始终处于法律约束和政府监管下,并要加强科研攻关力度,为大规模商业回收进行技术储备。


"电池等有害垃圾分类处理是我国垃圾回收的短板,很多城市没有建立起单独收集和处理体系,有些地方基本上没有收集,最终进入垃圾焚烧厂、填埋场。"我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海云说。


山东省政协常委张继平也表达自己的忧虑:"电池隐患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集中爆发,随着近年来新型能源集电电池的大量应用,和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海量应用,未来五至八年后,将会出现一个废旧电池报废的高峰,假如不未雨绸缪,不久就会面对‘电池围城’的可怕局面。"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如废旧锂离子电池进入环境,可能会造成镍、钴、锰等重金属离子污染、氟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即便危险程度不高的电池,也可再生利用,假如仅被作为日常生活垃圾丢弃,无疑是资源浪费。


废电池危害大,但目前在我国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面却不容乐观。有专家认为,所有废电池都有环境风险,但由于处理技术复杂,成本投入高,目前国内废旧电池回收不成体系,锂离子电池回收公司更少。


作为电池生产公司,我们其实很愿意回收废旧电池。"某电池公司负责人透露,除了要取得正规回收资质审批有难度外,回收成本也比小作坊高很多。"小作坊不用交税,仅税费一项就让正规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为了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工作,2017年一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法》,要求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扩大信息公开四个方面,蓄电池被列入首批推行范围之内。


按照相关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可见相关部门对蓄电池回收一事的决心,但具体落实情况仍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


也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大部分电池生产者生产的废料、边角料,都在"谁生产,谁负责"要求下,内部处理完毕,而不必向外部披露信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对此,业内建议借鉴国外的信息公开模式,将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涉及信息向社会公开,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不管怎么样,国家相关政策在不断完善,公司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成熟,会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法规的健全,反过来法规的健全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和模式的成熟发展。虽然目前的电池回收市场远未成熟,但在法规、技术、模式相辅相成地推动下,市场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完善回收体系,防止废电池流入非法的渠道,造成环境污染,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回收处置废旧蓄电池。同时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建立科学完整的回收体系。


同时,通过产业链闭环管理,推动蓄电池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推进全产业链提升环保技术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共同推进我国电池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