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不足5000辆发展到51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提升到100万辆,5年产销量上升了100倍,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位居世界榜首,销量突破50万辆,2017年预计将突破70万辆。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动力锂电池作为重要零部件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扩张呈现"犀牛狂奔"之势。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公司的数量从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新增到2016年的接近150家,上升近3倍,随之而来的是产量严重过剩的畸态。
在此背景下,中通客车和大洋电机共同出资5亿元,成立氢燃料动力电池研发项目,上汽和CATL成立合资公司,吉利、北汽、力帆等整车公司纷纷布局动力锂电池领域,且步伐加快。
其背后动因是什么?
不约而同众车企布局动力锂电池
中通客车2017年七月二十七日晚间通告,董事会同意公司出资5000万元,和大洋电机、聊城开发区管委会合资成立通洋燃料动力电池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开展"氢燃料池系统及氢燃料动力总成系统的生产及研发"和"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等项目。
无独有偶,2017年七月十三日,位于华晨宝马铁西厂的新研发中心全面落成,意味着宝马在华已拥有动力锂电池独立研发能力。新能源汽车网了解到,今年内,华晨宝马的高压动力锂电池中心也将建成,为旗下之诺1E、BMWX1等插电式混动车型供应动力锂电池。
2017年七月初,戴姆勒和北汽集团签署新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发展奔驰品牌纯电动汽车产品,其中也包括建动力锂电池厂。
2017年五月,上汽集团和CATL成立两家新合资公司,重要从事动力锂电池及动力锂电池模块开发、生产和销售。
此外,新能源汽车网了解到,吉利、北汽、力帆等车企也都在布局自己的动力锂电池项目。
那么,车企布局动力锂电池的动因何在?新笔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有专家指出,目前的动力锂电池产量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车企投资动力锂电池厂有助于缓解产量不足。
"当前,动力锂电池产量虽不少,但优势产量欠缺。"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电池领域专家王成表示。
除此之外,比亚迪电池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动力锂电池和新能源整车的匹配性要求高,不同车型的电池,重量、形状、大小等都不同。拥有独立电池厂更加有利于实现新能源车和动力锂电池的开发联动,两者的匹配性也将变得更好。
此外,车企自行研发生产动力锂电池也能降低成本,比直接采购成品电池成本降低10%~15%。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车厂自行研发生产动力锂电池的脚步加快,但仍需和电池公司进行合作,车企仅负责电池包部分,除了以动力锂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珠海银隆等少数几家全产业链公司之外,完全独立发展的寥寥无几。
对此,有车企内部人士表示,受电池电芯技术限制,未来5年,多数车企仍会以外部合作形式发展动力锂电池。
关键技术仍要依赖电池厂
虽然已有不少车企开始自行研发生产动力锂电池,但并非能独立完成整个动力锂电池设计生产的所有环节,多数整车公司仍要和电池厂合作。
对此,一家动力锂电池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动力锂电池重要由内部电芯和外部电池包共同组成,其中电芯技术涉及电化学,行业壁垒较深,整车公司对此领域的技术掌握并不成熟。
一般来说,整车公司重要负责电池包生产,电芯部分仍由动力锂电池公司供应。
此外,电芯技术还处发展初期,不确定性较强,这也使得车企仍要同电池厂合作。
再有一个原因,对动力锂电池来说,电芯随着技术发展更新速度较快,目前重要使用磷酸铁锂电芯和三元锂电芯,未来有可能采用效率更高的石墨烯电芯,因此,考虑到投资风险,整车公司并不愿意过多在电芯上投入。
不容否认,为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车企自行布局动力锂电池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但由于电芯技术的特殊性,未来5年,整车公司仍将和电池厂合作,共同完成动力锂电池的开发和生产。
这种合作模式,使得整车公司和动力锂电池公司之间关系较为紧密和稳定,生产、开发等信息和知识沟通较为频繁,能够有效缩短开发周期,协调产业链运作,提高产业链整体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整个产业还处在产业链活动散乱、专业化分工不足的状态。只有产业链公司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可以预见,锂电公司和新能源汽车公司通过契约或者合作关系进行合纵连横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