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概念的火热,除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布局,不少上市公司包括服装业的杉杉股份、主营消防的坚瑞沃能、食品界的南方黑芝麻、玩具起家的群兴玩具、地产开发商大名城,都纷纷入局。
关于这些"跨界"进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公司,在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是受到不断加码的政策鼓励,及逐步成型的市场所吸引。
但显然,锂离子电池行业的跨界经营并不简单。
2年前由沥青行业转型锂离子电池的融捷股份,自去年开始净利润就出现下降。根据其七月二十九日公布的业绩快报来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564.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3.25%;实现净利润62.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34%。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锂离子电池行业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并非任意一家公司都可以取得具有价值潜力的知识产权。
而随着行业内结构性产量过剩,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只有具备资金、技术、管理、长远战略布局的跨界转型公司,才能在锂电行业获取一席之地。
转型2年业绩承压
根据融捷股份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除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上升7.97%外,公司的营业利润为-564万元、利润总额483万元、净利润62.8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024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33.25%、28.33%、39.34%、40%。
公司方面表示,业绩下降重要受到锂离子电池设备业务板块成本新增,导致利润减少;同时锂矿采选业务尚未能复产,公司人工成本费用也有所新增。
记者查阅其历年财报发现,其业绩一直处于盈亏交替状态,且自2016年以来,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根据其财务数据变动幅度来看,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上升6.59%,净利润同比下降8.99%;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7.06%,净利润同比下降54.61%。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融捷股份原名路翔股份,主营业务为专业沥青生产,其2013年及2014年净利润分别为-5397.7万元、-8246.2万元,2015年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在此背景下,公司开始谋求转型,至2015年彻底完成业务调整,由沥青业务转型布局锂离子电池、电子书包领域,并成功在2015年实现扭亏。
但转型2年后,其业绩再次下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转型后业绩上升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利润迟迟得不到好转的情况下,融捷股份试图通过资产收购实现自救。
七月十一日,融捷股份宣布停牌筹划重大资产收购事项。然后仅半个月之后,公司就于七月二十五日终止了此次资产收购。对此,公司方面解释称,交易双方于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关键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跨界收购需谨慎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都"跨界"加入锂离子电池大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人入局的同时,也有人退出。
去年以来,融捷股份、东风汽车、西部资源、智云股份、斯太尔等上市公司都对旗下部分业务进行了转让或减持。
中融财富董事长赵学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跨界收购是在主营业务上升放缓、现金充足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利润上升点。一些具备高成长性或国家大力倡导的行业会成为他们的选择。
但"跨界"显然没有那么简单。东吴证券刘增军表示,上市公司跨界经营成功和否,最终要看能否给公司开辟新的盈利上升点和推动原有业务的发展。
沈萌提到,锂离子电池行业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大多数公司仍从事较低端的业务。部分公司在利用锂离子电池概念实现短时间市值管理的目的后,锂离子电池资产并不能为上市公司带来长期价值基础,因此很快就被抛弃。
他表示,锂离子电池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只有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而随着骗补核查、政策调整、补贴下降和审核趋严,有分析师表示,各种迹象表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的管控越发严格,重点培育具备规模和实力的大型公司的意图愈发明显。在锂电业优质标的快速减少和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跨界大肆并购锂电产业的现象或将逐步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