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持续三年居世界首位,正当全球视线都聚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各方势力蜂拥而入时,充电桩却是悬在新能源车面前的一道难题。"里程焦虑"尚未解决,当资本对充电桩市场的追逐热潮正逐渐退去,充电桩行业难以盈利的困境渐渐浮现。
随着科士达、特锐德等多家充电桩上市公司年报陆续公布,记者发现,目前从近期多家充电桩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行业内仍处于连年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已经随着前期投入以及商业模式的成效,逐渐收窄。
据记者发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欣欣向荣的背后,今年上半年先后有数家公司以破产或被收购的命运告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充电桩行业目前所面对的盈利之困。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和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郑甲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充电桩行业是可以获得盈利的。由于充电桩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大量公司跑马圈地、无序发展,导致出现充电桩闲置、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公司盈利。
问题公司折射盈利难
尽管充电桩市场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但"盈利难"的问题使得不少公司陷入尴尬处境。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深圳充电网科技公司因断裂而停止运营,在经历短短两三年的爆发式上升后,迎来一波退市、倒闭、被收购的浪潮。
七月九日,北京富电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电绿能")正式终止挂牌,通告显示,截至2018年六月二十九日,富电绿能未能按照规按时间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因此被新三板进行了终止挂牌交易处理。富电绿能董事长庞雷向记者直言,是希望能够尽快打通新的融资渠道,引入新的战略融资或者在港股市场实现上市,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八月一日,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已无法继续经营,公司于2018年七月三十一日依法解散,进入公司程序。
"个别站点因为规划不合理、前期投入过多、大量人力、资金要投入等因素导致公司亏损。"在郑甲兔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新增,只要有利布局充电桩,公司实现盈利并不难。充电桩公司亟待解决如何规划布局和商业模式、管理运营的问题。既要做到优化规划布局,将充电桩的布局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同时也要根据公司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战略性的部署,拓展市场。
在汽车分析师钟师看来,充电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跑马圈地,要动用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花费较多,必须有好的资金来源来度过这一最困难的时期。目前这一行业已经从过去投资热转变为理性投资。最初进入的一些中小公司由于资金实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资金雄厚的公司往往能熬过这一阶段,至于行业何时会有盈利进行回本,目前还不好说。
需求越大亏损越大
事实上,大量公司正试图逃离"需求越大,亏损越大"的运营怪圈。
家住深圳的李先生向记者介绍,充电桩的数量并不够用。不仅存在电动汽车充电位置被燃油车占领的现象,哪怕找到充电桩,也很可能面对早已安装的充电桩却没有通电的尴尬局面。
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充电桩行业前景预测和投资分析报告》中显示的数据,车桩之间的缺口仍在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约21万个,总车桩比约为8:1,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需求。
事实上,由于充电桩带有基础设施的性质,投入巨大、回本周期长,对现金流的要求极高。据多家券商研报,按市场平均价格,慢充公共充电桩成本均价2万元,快速充电桩成本在10万~20万元之间,加之土地使用费、基础设施、配电设施、运营等成本,仅依靠售电价差和充电服务费,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盈利的目标。
郑甲兔为记者算过这样一笔账,例如60千瓦的充电桩,平均一小时供电60度,可以收取服务费36块钱。例如每个充电桩工作4个小时,一天可以达到144元,一个月4500元,一年5万多元。这样来看60千瓦充电桩,正常售价为五六毛一千瓦时。这样来算,关于公司来说,只要提升充电量的有效使用,是可以计算出成本回本以及盈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