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氢能战略计划和产业发展及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近况与思考

2021-12-11      1094 次浏览

氢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的角色价值日益凸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纷纷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能源、汽车、金融公司开始涉足氢能相关业务,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初现端倪。


目前,产量最大成本最低的制氢方式是煤气化制氢和烃类蒸气转化制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有望在2030年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氢的大规模储运高度依赖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难点。


全球加氢站建设呈加速发展之势,已建成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有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一些国家小规模商业化,小型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装置也成为发达国家备受关注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技术,相关产业发展最成功的国家是日本。


世界各国氢能战略计划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


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也开始计划以太阳能、风能制氢并向东亚地区出口液氢,打造下一个能源出口产业,目标是到2030年在中、日、韩、新加坡4国开发70亿美元市场。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认为,到2030年,氢气可能取代天然气,成为低碳电力系统的备用能源,并呼吁新建的天然气发电厂及早做好利用氢能的准备。


2016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部署“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任务。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把氢能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特别是东部、南部省份对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较大。


江苏省如皋市从2010年起开始布局氢燃料产业,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命名为“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广东省佛山市于2017年11月建成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加氢站。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山东省计划在济南建设“中国氢谷”,并于近日启动了山东氢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编制。武汉市于2018年3月出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加氢站审批及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加氢站审批及监管的地方性政策。


大型能源企业氢能产业进展


在各类新能源中,氢能与传统油气产业链关系最为紧密,具有与油气可类比的万亿美元级市场空间。石油公司具有资源规划、炼化生产(制氢用氢)、油气储运以及零售终端建设与运维等多方面的技术基础与整合优势。


早在1978年,BP公司就申请了第一件氢燃料电池相关专利。近十年来,以壳牌、BP、道达尔为代表的石油公司围绕氢气制取、储运以及加氢站建设已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是世界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BP认为,氢能兼有二次能源和储能媒介双重角色,并将在2030-2050年得到广泛应用。BP拥有超过40年的制氢经验和超过10年的汽车加氢站运营经验。BP已参与多个氢能示范项目,包括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合作研究先进燃料电池技术,在北京建成座加氢站等。


壳牌全面进军氢能领域。壳牌2013年发布的《新视野——世界能源转型的视角》(NewLensScenarios)指出,未来石油在乘用车领域的占比将逐年下降;电能和氢能则将快速增长,2030年二者合计占比将达到5%,2050、2060年将分别达到40%和60%,到2070年,乘用车市场将全面脱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将得到全面普及。基于上述预测,壳牌开始在氢能领域全面发力。


2016年,壳牌与川崎重工签署协议,合作开发液氢运输船;壳牌还与日本岩谷产业、日本电源开发公司合作,将澳大利亚丰富的低质褐煤转化为氢气,液化后船运至日本。2017年2月,壳牌与丰田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州建造7座加氢站,并将在2024年增加至100座。两家公司将为该项目出资1140万美元,加州能源委员会将出资1640万美元[41]。壳牌在2018年发布的《能源转型报告》中指出,将于2030年前在英国投资加氢设施。


道达尔积极推进加氢站布局。2013年在德国政府的主导下,道达尔与壳牌、戴姆勒等公司启动了H2Mobility项目。该项目计划在2023年前在德国建设400座加氢站。截至目前,道达尔已经在德国建成了10座加氢站。道达尔还与林德公司、宝马公司在氢气加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合作。


中国传统大型能源企业已加大在氢能领域的投入力度。


2018年2月,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简称中国氢能联盟),高调进军氢能产业,并已在江苏如皋建成商业加氢站;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下属3家单位(准能集团、氢能科技公司、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与潍柴集团共同签署了《200吨级以上氢能重载矿用卡车研发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石化在全国开展氢气的制、储、运、加整体布局,目前已确立10余座加氢站选址。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东风,公司与亿华通公司签订协议,在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加氢站运营等方面展开合作,为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氢燃料电池车运营提供保障。考虑到氢能产业发展初期难以实现投资回报,中国石化于2018年7月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专门支持氢能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化集团把氢能确立为公司新能源四大重点领域之一,于2018年10月在江苏省如皋市成立了中化能源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科技创新中心,专注于研发氢燃料电池,其新能源业务进入了战略突破和攻坚阶段。


对中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氢能产业实现商业化发展需要解决技术突破、政策协调、产业配套、经济可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问题。近年来,中国多地政府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汽车企业、燃料电池供应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热情高涨,多家企业积极进入制氢供氢产业链。


然而,中国氢能产业尚存在缺乏国家氢能战略、核心技术不足、加氢站审批与监管法规缺失、技术标准与检测体系滞后等问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研究制定国家氢能战略及相关产业政策


氢能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氢的能源属性。当前,氢在中国被列为危险化学品,尚未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亟需在国家能源转型蓝图中界定氢能角色。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委,研究发布国家氢能战略及发展路线图,制定产业政策,明确氢能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监管法规与检测体系,鼓励真正有资源优势、技术实力的地区和企业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切实攻克制约氢能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中国氢能产业链部分关键零部件和产品技术与国外最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膜电极、空气压缩机、储氢材料、加氢枪与软管等关键零部件尚需进口。在发展模式上,一方面,建议部分借鉴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以及油气重大专项模式,组织氢能与燃料电池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考虑到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尚处在发展初期,主导技术与设计尚未定型,建议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保持对相关技术的关注,切实以技术突破带动市场繁荣,坚决防范投机炒作。


三是稳妥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通氢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氢气长输管道与加氢站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中国将在2025年建成300座加氢站,2030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建议国家充分利用现有油气基础设施,稳妥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氢气储运和加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油气经纬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