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重视环境问题,各大汽车厂商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技术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也提倡支持新能源汽车,现在很多城市公交车都采用电车,锂电池的发展前景很不错。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研究显示,我国手机产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7年手机产量为6.06亿台,到2012年产量增加到11.82亿台,2013年1-10月,我国手机累计产量达到12亿台。这主要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购买力增强对手机需求的拉动所致。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前景的确十分光明,它不仅可以用于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储能甚至在电动汽车中也被公认为不然的选择,所以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由于国内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厂家借机炒政策,胡乱建厂,很少厂家能生产出真正性能优越的锂离子电池,导致国内锂电的总体水品与欧美和日韩差距日益加大。而且,目前的锂电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全国已经超过1000家,然而真正能够上量而且产品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只有区区数十家。山东枣庄的几个锂电池生产厂家规模越做越大,而且当地的以舜意锂电车为代表的锂电车生产厂家在全国已经逐步树立起其行业领先地位。
随着2016年我国新能源车骗补的尘埃落定,2017年新能源汽车于3月份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态势,而全球也于2017年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跨国车企更是加足马力开发新能源汽车,而我国更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新能源车推广速度超出预期,因此,2020年现有总规模上目标将再翻一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9月24日,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公开表示,按照当前发展速度,预计今年底,我国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车整体规模将突破30万辆,提前完成预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将把2020年的这一目标量翻一番,提升至60万辆,也表明了我国有望使第一个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垃圾清洁车及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实现纯电动化的国家。
作为最大的生产国和最重要的应用市场,我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稳步调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进一步趋稳,动力电池将在未来驱动我国锂离子电池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已经形成,未来我国动力电池领域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会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我国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和动力电池标准的态势下,未来我国的动力电池领域有望形成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中国优势有望扩大
2017年,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市场增速放缓,全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人民币,增速较2016年下滑4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继续推动下,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达到65万辆,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趋势二:动力电池引领增长,市场占比将超60%
2017年,由于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基本占据了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加大,预计增速将降至10%左右,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产量降幅将继续收窄,但仍然保持下滑态势,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其他消费类产品有望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但整体规模偏小,总体来看,2017年消费型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将保持3%左右的低速增长。
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强力推动下,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扩大至65万辆,同比增长25%,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有望到达500万辆,加上动力工具等领域,2017年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GWh,同比增长30%左右。综合来看,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将引领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长,其占比有望突破60%,动力电池对拉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90%。
趋势三:补贴力度快速下降,新能源汽车增速走低
2016年年末,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变化不大,仅按照补贴既定退坡机制下降20%,新能源客车补贴退坡幅度较大,达到40%以上。电池补贴的大幅度退坡远远高于之前的市场预计,且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趋势四:新技术加速应用,颠覆性产品可期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各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特种等领域逐步推广,各国以及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不断完善,与锂离子电池研发加速融合,锂离子电池产业创新速度加快,各种产品相继问世并投放市场,噱头十足。未来,随着各类新技术持续进步,包括硅碳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等在内的新型材料有望在锂离子电池上面广泛应用,在可穿戴设备、特殊环境等特定应用领域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颠覆性锂离子电池产品。
趋势五:锂离子电池性能受限,新电池技术商用尚需时日
当前,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铝-石墨双离子电池、锂陶瓷电池、新型锂氧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按照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要大规模应用推广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
考虑到电池的安全性因素,需要验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对于部分逐渐成熟的技术,如双碳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生产工艺并未成熟,并且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两家企业手上,产量有限且价格偏贵,难以在近期实现规模化应用。至于超级电容器、氢燃料电池和锌、锂金属燃料电池等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价格较高,市场接受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