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是今年动力锂离子电池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降成本的方式很多,涉及各个环节,通过与材料供应商协商谈判、切换成本更低的材料是其中重要途径。
目前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占动力锂离子电池成本比例分别约为40%、20%、8%、10%,共占据近80%的成本。能否降低这四大关键材料的成本,有关动力锂离子电池而言意义重大。
先看占据材料成本“大头”的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成本能否下降,还得从上游原材料说起。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调研,2017年新增锂矿、锂加工环节产量陆续释放,供需在2018年下半年将开始缓解,锂盐价格将回落,但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钴价方面,钴矿高度依赖进口,加之锂离子电池对钴的需求持续上升,预计2018年钴价仍大概率上涨。
今年原材料锂、钴的高位价格将对正极材料价格形成支撑,不排除三元材料继续上涨可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控制正极材料成本。目前行业内就有三种降成本方式:一是正极材料公司让利。去年表现明显的是磷酸铁锂,一家大型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16年43.67%下降至32.5%,下降11.17个百分点。今年下游降价要求及竞争加剧压力下,进一步让利存在可能。
二是掌控上游原材料。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通过布局锂资源、钴资源,以及布局回收利用,自建或找外协代工锂盐及钴中间产品,从而掌控正极材料成本。
三是“降钴”甚至“去钴”。高镍三元(指NCM622、811)是最可行的方法,目前行业内甚至有跳过NCM622直接811的趋势。根据测算,采用811后,综合单位成本下降幅度在7%。同时,镍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锰锂、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了不错进展。
负极材料方面,2017年受原材料针状焦价格一路上涨影响,人造石墨经历了几番涨价,打破近年来平静局面。为管控成本,不少排名前十的负极公司抛弃委外代工,加大自主石墨化生产产量布局。进入2018年,原材料石油焦、针状焦供应局面缓和,价格趋向平稳。
随着今年新增石墨化产量5-六月份开始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或逐渐回落。经寻访负极材料公司发现,高端石墨负极能够承受的降价最高在20%左右,整体能承受的降价约10%。
隔膜方面,该领域大量资本投入及新增产量促使行业兴起价格战。2018年开年就有大型隔膜公司宣称主动降价20%。根据GGII的调查,今年大型排名靠前的隔膜公司仍在加大产量建设,新增产量的释放将让隔膜2018年面对超过20%的价格降幅。
值得一提的是,在干法隔膜技术提升及能够满足动力锂离子电池性能需求的基础上,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为降低成本从湿法隔膜切换使用干法隔膜的趋势明显。
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干法与湿法隔膜价格相差约1-1.5元/每平米。以1GWh电池产量所需隔膜用量(不含损耗)为1550-1850万平米,加工涂覆价格约1元/每平米计算,采用干法隔膜制造1GW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相较湿法隔膜至少可节省1550万元成本,对大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公司来说,隔膜成本可降低约40%。
电解液方面,去年重要因为一些电池公司快速崛起,需求量快速扩大的同时,杀价也很厉害。有些电解液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宁可牺牲利润来实现,造成电解液价格竞争比较惨烈。
今年随着原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供应新增,价格或将有所下调,但幅度放缓;溶剂价格波动,但对成本影响不大。整体而言,电解液行业价格相对透明,配合动力锂离子电池下降的空间并不大,预计下降幅度仅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