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汽协发布2016年前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据数据显示,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5.8万辆,销售24.5万辆。这一数据与年初中汽协定下的70万辆销售目标差距甚大。
受骗补影响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预期或偏高
在中汽协发布会上,被问及7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时,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销量目标是基于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销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所作出的预测,但通过骗补事件调查公布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车企去年的销售数据显然有问题,所以70万辆的销售目标就不再准确,今年的销售预期将小于70万辆。
此前,多家机构或业内人士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有所预测,预测销售量大多在50-60万辆之间。电池中国网编辑曾作出分析,70万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搭载量约为31.5GWh,显然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小于这一数值。受2015年动力电池产能供不应求影响,很多企业都加大了产能布局。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下,锂电行业投资火热,吸引了部分企业跨行进入动力电池领域,预计2016年年底,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超过60GWh,产能过剩已成事实。
实际上,2015年就出现了大比例的产能放空,如比亚迪2015年规划产能是6GWh,实际产量是3.5GWh,产能放空率是42%;CATL规划3.5GWh,实际生产2.5GWh,产能放空率接近30%;国轩高科规划1.8GWh,生产1GWh,产能放空率高达44%。天津力神、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及产能对比情况来看,今年一些企业的产能放空率依然会很高。
电池目录不再与推广规定挂钩本土企业或将面临外企压力
尽管市场上动力电池的总产能存在过剩的风险,但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的动力电池产品出现“结构性供不应求”。
产生“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电池目录与补贴政策直接捆绑,但进入电池目录的企业仅为57家,这其中得到车企认可的企业只占少数,加之三星、LG等外资巨头企业并未进入电池目录,这就导致动力电池有效供应短期内骤减,部分龙头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此外,受新能源乘用车、物流车市场的影响,三元动力电池需求增大,动力电池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这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因未提前做出布局,三元动力电池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8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修订稿中显示,“新能源汽车及产品准入”将不再与电池目录挂钩,这也就意味着车企在寻求动力电池供应商方面,将有更多的选择,其中就有可能包括之前被判出局的日韩企业。在此情况下,高端动力电池“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得到缓解,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将有可能继续面对与日韩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压力。
碳配额代替补贴是好事还是坏事?
补贴政策一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大助力,但如今补贴退坡已成定局,新的补贴调整政策还未出台,车企和电池企业观望态度明显,动力电池市场也受到影响。
8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配额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为了接棒财政补贴,继续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讲,一方面,车企在承担补贴减少的压力后,对动力电池的成本要求会有所提高,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必须降低产品成本的局面;另一方面,碳配额管理制度将拉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动力电池市场也会随之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