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德国研究小组发现了锂离子电池容量损耗的关键,并期望研究结果能为更高效的电池制造指明方向。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单电池中的活性锂随着温度的变化在各种副反应中被慢慢消耗--在25℃时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在60℃时则相当强劲。
尽管具有石墨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在1989年才被注册专利,但已经成为了从小型电子设备到汽车,以及火车等机械运作的重要部分。
但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弱点--电池潜在容量的老化,直到现在该过程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
具有石墨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时便经历了第一次显著的容量流失,流失率高达10%。此外,每次充放电循环也进一步降低存储容量,尽管每次只损失微小的量。同时,容量也会在单纯的电池存放中流失--尤其是存放在室温以上的环境时。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形成过程中的显著容量损失是由阳极上安抚层的积聚所造成。这消耗了活性锂,但也保护电解质防止其在阳极分解。电池制造商通过试验已明确了电极材料和锂之间的最佳关系,研究人员表示。
“现在通过使用我们的成果,每个流程都可以得到改善,”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电子化学系博士后研究生IrmgardBuchberger说。“比如,其可能性包括提高积聚的安抚层的添加剂,或在阴极表面进行修饰。”(文/译: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