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价格较低、性能稳定等优点,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我国每年出现的废蓄电池数量超过330万吨,其使用量与废弃量仍在逐年新增。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回收体系,正规回收比例不到30%。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等机构此前一项联合调研显示:京津冀地区废蓄电池回收80%掌握在非法社会源渠道,正规电池公司回收量非常小,正规再生铅公司80%的原料也来自非法渠道。
每年近16万吨铅由资源变污染
由于不规范的回收行为,没有使用完善的环保设施,大量废蓄电池被随意拆解处置,致使大气、土壤和水源污染。“不规范的回收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的健康,还造成废铅资源严重浪费和国家税收的流失。”张天任说。
据统计,我国部分采用先进装备和工艺的优势公司,铅回收率高达99%以上,超过发达国家铅回收98%的水平。但非法冶炼的“三无公司”却综合利用率低,一般仅有80%—85%,最高不超过90%,致使全国每年约有近16万吨铅在非法冶炼过程中流失,成为污染源以及人们健康的严重风险源。而非法回收、冶炼的蓄电池利益链,还造成每年税收损失近150亿元。
不担环境成本致“劣币驱良币”
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废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法》提出,到2020年,蓄电池生产公司通过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废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40%;到2025年,废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70%;规范收集的废蓄电池全部安全利用处置。
张天任说,蓄电池回收重要由市场利益驱动,缺乏技术回收规范。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废蓄电池成为再生公司争先竞价购买的资源。一些非法地下再生公司“高价”抢购,导致正规再生公司“缺粮”的尴尬局面。非法处理的公司由于没有污染处理成本,反而能提高原料收购价格而获得更大的竞争空间。
蓄电池中70%的成分是铅,具有较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目前废旧蓄电池回收价格约为9000元/吨,冶炼出售的铅锭价格超过18000元/吨。非法回收、拆解和冶炼公司由于没有环保投入,每出售一吨铅锭的利润超过2000元。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分会副理事长马永刚说,因为成本低,非法公司往往在回收电池时抬高价格,出售铅锭时压低价格,使正规公司“两头”受挤压。
破除回收和流通的污染困境
为促进电池行业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原国家环保部、工信部先后对蓄电池公司开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专项治理,目前通过工信部《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骨干公司仅132家,全国蓄电池公司数量已由2012年的1749家减少至30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在电池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废蓄电池非法拆解后,酸液中含的铅会泄露在环境中,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业内人士介绍,通过国家的专项治理后,目前我国大中型蓄电池生产公司相继导入绿色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如对环境有影响的含镉、含砷蓄电池被全面淘汰;污染物易外泄的开口式电池被阀控式密封新型电池所替代。并通过技改和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装备,防止电池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出现和排放,以降低资源损耗和环境风险。
当前,我国蓄电池产业的污染80%集中在回收和流通环节,而废蓄电池回收与废家电等回收存在类似的困境。马永刚等专家认为,应完善废旧蓄电池仓储、回收、运输等细则,建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等。
张天任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风险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非法回收废蓄电池、非法铅再生冶炼及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清查、处理电池消费税征缴过程中的偷税逃税行为,为规范的蓄电池公司供应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原标题:废蓄电池去哪儿了?回收路上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