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光伏异质结电池技术

2021-10-18      811 次浏览

围绕着异质结电池技术(HJT)的一场豪赌已经拉开帷幕,而在平价风暴逼近的情况下,HJT能否复制Perc商业化的造富传奇,还需时间验证。


文|田甜


围绕着异质结电池技术(HJT)的一场豪赌已经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押注这场赌局。


最近再次助推HJT升温的是通威股份。数日前,通威股份公布一份野心勃勃的扩产通告。


通告透露,通威HJT中试线规模已达400MW,到2023年,目标转换效率将达24.5%-25%。在重点布局的Perc+、Topcon、HJT等新型技术中,HJT转换效率最高。


通威最早公开有关HJT的布局是在2018年。当年五月,其宣布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三峡资本,共同建设规划2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量项目。


HJT中文名为异质结电池,全称为“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是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


该电池的理论效率达27%以上,效率优势显著。同时还具备工序少,衰减弱、能耗低等诸多优势。


继Perc成功商业化之后,HJT被视作具有颠覆性的迭代技术,而光伏技术迭代,都意味着商业格局的改写。


通威之外,东方日升、爱康科技等传统光伏巨头先后布局HJT。而产业外资本也借技术迭代的窗口期争相入场,既有面对转型压力的山煤国际、晋能集团等国家队,也有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如钧石能源、中智电力等。


资本助推HJT加速走向商业化,但能否复制Perc商业化的传奇,还需迈过设备国产化这道坎儿。光伏发展的历程证明性价比才是王道。


01


群雄入局


产业外资本的大举入场或许最能体现HJT热度。


去年七月二十六日,国内大型煤炭公司山煤国际公布通告,公司将与钧石(我国)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投资建设总规模10GW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项目。


同处山西的晋能集团,在异质结的布局上则要更早。早在2016年二月,晋能集团2GWHJT电池项目就在晋中破土。次年五月,该项目正式投产。


山煤国际、晋能、三峡资本等国家资本入场之外,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也相继进入。


上述与山煤国际达成战略合作的钧石能源即是代表之一。2016年,公司建成100MWHJT生产线,号称国内首条。仅仅两年后,公司首个1GW异质结电池、组件厂投产。


在福建,觊觎HJT技术迭代机会的还有另一家公司,福建省晋锐能源有限公司,2019年初其在晋江投资5GW高效HDT电池项目,总投资达125亿元。


上述两家公司,在现有的光伏产业版图中,都曾名不见经传。


通威、东方日升、爱康科技、汉能等传统的光伏巨头也在HJT布局上按下加速键。


据《能源》不完全统计,目前山煤国际、晋能、钧石、通威、东方日升、爱康科技、汉能、晋锐能源、中智电力等公司在HJT上的总投资已不低于400亿元。


资本市场也助推HJT热度。就在今年一月七日,山煤国际一字涨停,成功实现两连板,其所属的异质结电池板块掀起涨停潮,爱康科技、东方日升等多只相关个股纷纷涨停。


围绕降本增效的主旋律,光伏产业历经多次技术迭代及路线选择。


近年来,最成功的技术迭代则是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应用和PERC技术的商业化。单晶也随之超越多晶成为市场主流。


据业内人士判断,截至2019年底,全球单晶市场比例已达65%-70%之间。而上述新技术的推动者隆基则以产业黑马的姿态逆袭,从光伏产业的配角一跃成为主角。


2019年八月底,隆基绿能的市值突破了1000亿元,这是我国首个突破千亿市值的光伏公司。


如今,随着PERC商业化的成熟,其转换效率也日益接近23%左右的量产瓶颈。


而玩家押注HJT,是否会迎来一场造富盛宴,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02


豪赌背后


HJT的玩家都在等待产业化的临界点。产业化意味着性价比的大幅提升,才能撼动PERC的地位。但事实不尽理想。


“我们已经把整个工艺打通,量产转换效率今年可以达到24%。”中智电力一位高层人士向《能源》透露。


目前,该公司与江苏省泰兴市高新区合作,建设了160MW两条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生产线。


自2016年成立以来,中智电力协同德国弗朗霍夫太阳能研究所、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及南昌大学光伏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推进电池技术的研发。


同时,他表示,“但是整体来看,HJT的成本还是下不来。重要还是设备”


据其介绍,中智电力的设备于2016年从国外引进,至今已经降价1/3。


作为一种新技术路线,HIT技术对其他高效技术的设备不兼容成为其产业化面对的严峻挑战。


据了解,HIT所需PECVD设备和现有设备差别较大,而HIT电池进口设备约为8-10亿元/GW,国产设备约为5-8亿元/GW,PERC则只要2.5-3亿元/GW,HIT电池设备成本约为PERC的3倍。换言之,设备国产化是HIT被大规模采用的前提。


在设备国产化方面,捷佳伟创、迈为、钧石能源、理想万里晖等光伏设备厂商也在加紧布局。


其中,光伏设备龙头公司捷佳伟创通过取得住友重工(我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后实现了在PECVD设备上的突破,其研发的生产线已经应用于通威的HJT产线。


与巨头联手,钧石能源也采取同样策略。2019年,钧石能源与HIT巨头松下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开发HIT电池,并成功得到其马来西亚组装厂的90%股权。松下是目前市场上重要的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供应商,拥有GW级产量。


但设备国产化并非通途。上述中智电力人士指出,目前国产化,重要还是机械加工方面。真空棒、高压管等关键核心部件,还需依赖进口。


HJT还遭遇另一种先天不足。到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即将步入平价时代,届时产业对度电成本等将更加敏感,容错空间更小。


有关光伏产业技术来说,从来没有最优技术,性价比才是王道。


2012年以前,晶硅和薄膜两种技术路线还处在并行发展阶段。但由于晶硅技术率先成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并持续降本增效,目前已占据光伏电池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各类薄膜太阳能技术占比不足一成。


“现在这些技术都在和时间赛跑,谁更成熟,谁就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光伏市场效率大规模提升的商业化技术。”隆基乐叶副总裁唐旭辉表示。


据其透露,目前隆基已经在研究HJT的工艺和设备,但还没安排大线。


他强调,公司技术研发和布局的原则重要还是围绕降低度电成本这条主线。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