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2013年一季度靓丽的销售和业绩,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Motors)在全球引爆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热潮。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在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上并无实质性重大突破,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公司尚不构成直接影响。国内新能源电池技术尚未迎来重大突破临界点,业内预计三年内难以看到革命性技术突破。当前新能源汽车产品购买补贴政策正处于空窗期,私人购买领域依然难以突破。不过业内认为,在出租车、大巴等公共交通领域,电动汽车有望探索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并推动销量上升。
电池技术尚难突破
针对特斯拉的靓丽数据,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动力锂离子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东表示,特斯拉生产的产品是针对富人消费者,而不是大众消费者,其表现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特斯拉的电池技术并无重大突破,对国内电池发展没有重大威胁,也无促进用途。同时他表示,国内电池技术发展并没有处于重大技术突破临界点。
专注于多孔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威海东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生对我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特斯拉使用松下制造的现有锂离子电池,可能创新性上并无重大突破。而若没有强势电池新技术,电池性能的提升就要依靠电池管理体系上的突破。不过,由于特斯拉使用大量小型18650锂离子电池组成动力锂离子电池,这一方法并不是行业推崇的发展方向。因为电池众多就存在均一性等多方面问题,而且对电池管理系统要求很高,事后的维护监控工作量很大。
欧瑞投资的投资总监葛原则认为,中美股市的联动效应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板块出现上涨,但实际上北美市场与我国市场的差别很大。特斯拉以其高端定位、全新的设计和理念赢得了非常细分的一个小众市场的认同,而不是依靠其经济实用性。但在国内,电动汽车定位中低端市场,要依靠性价比取胜。同时,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几乎全是改装而成,这也导致这些车型的性能、可靠性尚无法与燃油车相比。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销售仍然处于瓶颈之中。据锂离子电池行业资深从业人员表示,大量锂离子电池包括锂电材料公司的出货量,订单等表现很差。对此,葛原表示,这既有行业本身技术、工艺上的问题,也有下游新能源汽车销售不畅的问题,他认为近三年内无法出现革命性电池技术突破。
王庆生表示,电池技术的突破重要在材料和电池体系上,当前材料发展速度很快,电池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目前国内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中九成从事液态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但这种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池存在安全性不高、能量密度偏低等问题。
不过,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工程师凌天钧认为,特斯拉的靓丽业绩,依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鼓舞用途。
补贴传闻不靠谱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补贴即将出台的传闻也间接促进了相关公司股价起舞。然而最新信息显示,补贴政策或许并不能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已达成共识,上半年将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策,补贴将分16档,最低补贴标准也大于之前的每千瓦时补3000元的标准。不过,五月九日,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上半年出台的传闻不靠谱。
而有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延续,业内普遍十分认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制造业处处长李伟利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至少要延续到2015年。
凌天钧对我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肯定要延续,但是怎么补贴、补贴到什么时候都还未明确。当前补贴政策不持续、不稳定,已经影响到了汽车公司的销售和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而受限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公司在出租车方面的推广也暂无计划。
不过,李伟利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产品。他表示,即便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但是公司并没有适合市场销售的产品,这也是2012年前补贴发放低于预期的原因。他认为,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坚持研发,不能只依赖补贴。
业内认为,公司过度依赖补贴导致自身的短视行为,造成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长安汽车有关新能源负责人表示,公司早就开始研究混合动力汽车,不过期间由于国家支持方向变动,公司普遍出现重视短时间补贴,从而中断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国家开始重视,但技术已经与国际车企拉开了距离。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相关相关经验和教训同样适用于纯电动汽车。业内认为,尽管纯电动汽车销售环境还不成熟,但车企的研发不能中断。
公交领域有望率先突破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并不是无路可走。业内认为,纯电动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有望率先出现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
葛原表示,公共交通领域由于其运营特殊性,纯电动汽车发展应该很有前景。不过在私人购买领域,由于性价比较低、使用不方便,预计短时间难以有突破。当前已经有出租车公司使用纯电动出租车实现了盈利。预计在今年或者明年,出租车、大巴等公共交通领域可能会出现更多具备经济效益模式。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人士也表示,当前最容易推广新能源和混合动力技术的是大中型客车,这类车我国占世界产量的40%以上。由于车价高,新增的技术装备占成本的比重小,每辆车节油比私家乘用车平均高10倍,容易回收成本;新增的重量占整车重量的比例小,对能耗影响小,预计到年底就可以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