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邓德会、研究员潘秀莲、院士包信和等与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燃料动力锂电池研究部合作,首次完成用铁替代燃料动力锂电池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实验。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据了解,利用氢气发电是未来先进可持续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重要能量转换装置的质子交换膜燃料动力锂电池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用途。然而,该类燃料动力锂电池要大量的贵金属,如铂、钯、钌等作为催化剂,进而影响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大幅降低燃料动力锂电池电极材料中的贵金属含量,并最终采用地球上丰富的廉金属元素完全替代贵金属已成为该领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为此,该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铁基金属纳米粒子限域到具有豆荚状结构的碳纳米管的管腔中,采用该研究组新近研制成功的深紫外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并借助上海光源先进的X射线吸收谱,结合理论计算,首次观察到金属铁的活性d电子通过与组成碳管壁的碳原子相互用途而穿过碳管管壁,使富集在碳管外表面的电子直接催化分子氧的还原反应。
该实验和理论研究进一步证实,在这一体系中,包裹纳米金属铁的碳壁阻断了反应气体与铁纳米粒子的直接接触,从原理上防止了反应过程中活性金属铁纳米粒子的深度氧化以及反应气氛中其他有害组分对催化剂的毒害,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纳米金属铁作为燃料动力锂电池阴极催化剂的稳定性难题。
业内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不仅为燃料动力锂电池催化剂的贵金属替代研究供应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由此发展出来的概念为在苛刻条件下运行的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开辟了新方向。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相关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