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新能源汽车及BMS的现状与将来趋势

2021-08-12      1377 次浏览

随着新能源整车和电池行业市场会进一步洗牌,bMS行业会加速淘汰,将来很多公司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关于bMS公司来说,选择可继续发展客户非常紧要。


(来源:微信公众号“NE时代”ID:NEtimes2017作者:曾丽平)


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在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对将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怎么看,关于新造车势力怎么看,所以今天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将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怎么看。


我的分享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将来趋势,第二部分是bMS市场现状和将来趋势,第三部分简单解析一下我们公司。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是特别好,特别是6、七月份同比上升非常低,很多人觉得将来新能源汽车有无机会,特别是在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是否还会持续保持上升,所以我们先抛出我们的观点——NE研究院预测新能源汽车在多重因素下将仍旧保持高速上升态势。前几年我们对这个行业处于谨慎乐观的态度,相反大家很悲观的情况下我们比较好看好这个市场,原由有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驱动因素。关键是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得到延续,修正案出来以后,2021~2023年积分政策分别是14%、16%、18%,我们了解新能源汽车是纯政策驱动市场,将来可能变成市场和政策双驱动市场。


第二,外资公司、新势力以及房地产公司入局,加快产品投放速度,加快市场培育。前几年合资公司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非常犹豫,但是今朝现动作非常快,将来竞争也会非常猛烈。


第三,电动汽车成本还在快速下降,特别是电池价格下降很快,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


这是我们2017年-2025年的预测,目前1-七月份乘用车是66万台。今年情况好的话大概是120、130万台,但是很有可能惟有20%的上升。在2021、2022、2023年左右,会保持非常快的上升态势,这里面会有很多因素出来,所以我们对这个行业长期来看,将来仍会保持快速上升态势。


这是我们对新能源乘用车结构分布的预测,我们对PHEV一直处于非常保守的态度,很多人都说PHEV最好,长续航里程行驶,又可以用电,目前方向来看,PHEV惟有在限排城市有这样的优点,成本很难降下去。相反bEV占据市场主流。


有关政策部分,刚刚工信部公布了面向2021年-2023年双积分管理方法案,我们看到2021~2023年的积分要求是14%、16%、18%,很有可能继续往下走。修正案其他会有一些正在变化的部分,我们比较看好将来HEV和48V的发展。


工信部即将开启积分交易,将进一步促使新能源汽车的加工。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新能源汽车积分价格很低,很多公司都加工了A00级电动汽车换积分,大家可以看到目前统计2018年的情况,主流车企新能源积分都是OK的。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积分不够,很多做A00级的车型已经不在市场上了,这部分市场会越来越小,你能换取的积分会越来越低,市场供求关系可能发生很大变化。目前可以了解主流车企非得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加工更加节能的汽车,另外一定要加工一定比例新能源汽车,拿到新能源积分,可能在长期来看,光加工节能汽车48V、HEV车型都不足以支撑燃油积分消耗情况下非得往PHEV和bEV方向走。


合资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入,很大因素是因为新能源的积分驱使他们做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在将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变成我们目前看到的传统汽油车市场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分明发现2014年开始全是自主品牌,北汽、比亚迪、上汽,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将来所有车企都会进来抢这个市场,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会进行正面角逐,究竟谁是老大目前看不清楚。好就好在,自主公司有非常强的先发优点,还有非常强的技术储备和整合能力,目前我们还是认为有自主研发优点的公司长期来看会保留在市场上,但是二三线研发实力投入不够的公司会快速淘汰。我们做了2025年TOP10主机厂排名,到2025年没有方法做一个太明确的预判,这个趋势是这样的,一定会有合资公司车型进入TOP10,今朝TOP10没有一家是合资的,目前会有一些公司逐步被淘汰出去。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一定会起来。这是我们对市场的预判。


目前大众在积极布局纯电动,MEb平台生命周期目标是7年1500万台。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为何还要这么做?我认为车企做这样的战略规划一定会有他们的想法。大众作为这样的集团把这个目标对外公布一定是想清楚的,而不是冒然公布的,他们意识到电动汽车是将来的趋势。大众欧洲柴油车市场已经走不通了,所以完全是押宝在纯电动汽车市场范畴。1500万台这样的加工规模完全可以让他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让他和零部件供应商做谈判,一旦车型上了市场以后可以有非常强的竞争优点,可以将成本降低。


丰田电动化提速,2020年起推出10款电动化车型。前几天和三菱的人在聊,丰田很大一部分程度加快电动汽车的推进是因为大众的策略。我们了解全球丰田和大众是最大车企,大众战略全力压注bEV市场,导致他的竞争对手一定要采取跟随政策。丰田之前并不认为bEV是非常好的有技术优点的方向,但是他一直在考量,没有做大规模投入。今朝他开始在我国市场加快推行电动汽车,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我们看到丰田要和比亚迪或者宁德时代等公司合作,关于这样的公司来说,一旦做好这样的战略公布,后面就是推进的事情,不会有更多的犹豫。我们也可以看到丰田在电动化这一块,PHEV、HEV、bEV这块,HEV他们已经在做很多布局了,在找我国的供应链,一定会有强有力竞争车型出来。


宝马电动化战略会提速,2023年前投入25款新能源车型。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外资公司在整个电动汽车范畴的积累也是远远超过我国民营公司,根本不存在弯道超车这个事情。前面几年大家做得不好是因为大家在犹豫,宝马根本没有看到这个市场会有可能实现,汽油车和电动汽车价格能够打平,他们从根本不看好这个事情。从战略这个层面,我们了解宝马CEO辞职不干,因为董事会层面会觉得说,我们那么长时间做了那么早的积累,为何在新能源范畴推动这么慢。他们要加快整个行业推动。这可能是2025年做更多战略布局投入。这是我们看到外资公司在电动化市场。目前电动化市场变成全球公司竞争,不只是单方面某一个市场竞争。这是几家代表性的外资公司。


再看一下恒大,略微梳理了一下几个厂,比如在天津,天津最早的是国能汽车,规划5万台准备拿资质的地方,松江还要投一个厂,规划220亿,20万台,广州南沙有1600亿,100万辆,辽宁投资金额1200亿,按照这样的投入也是80-100万台投入。光恒大一家加起来产量规划已经200万出头的情况。这只是规划的事情,这个时候应当没有人相信恒大会加工200万台新能源汽车。我们很多人质疑恒大做这件事情的目的还是为了拿地做房地产,但是应当会想另外一个事情,对地产厂商他们来说,地产行业一定是继续往下走或者没有像之前那样高上升的态势,所以对他们来说,做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事情,也是一个对公司战略来说非得要做的事情。即使这么大的投资不做实际100%的完成,一定会有30%左右的产量会完成。假如是200万台的30%就是60万台。恒大这样的公司想做布局,从整车,收了国能新能源、柯尼塞格,电池收卡耐新能源、电驱动和Hofer做了合资公司,收了湖北泰特,充电网络和国网合资,收了广汇40%多的股份做渠道。这种公司真正想做这样的事情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有钱。做一个新造车公司要200亿,但这种公司投资都是1000亿级别,完全是碾压性的,有钱就可以投人投技术,关键的是老板究竟想不想造车,想造车就可以做得好,假如不想做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是我们刚才看到整个市场会非常快速往前做推进,和汽油车很大的变化就是市场商业模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目前我们认定在电动汽车范畴b端是一个很大的使用范畴和场景,将来b端范畴和C端范畴会同时变成新能源范畴最大的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b端的使用对供应链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刚才可以看到,目前主流车企基本全部都会把车型定位在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我们也在看车企的规划,他们目前车企定位除了面向C端用户,还会定位网约车、出租车或者共享出行这一块,渠道是同步搭建的。所有车企都相应做了b端的渠道。大家可以看一下产量占比,事实上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将数据非常精准区分出来。我们拿了所有原始数据都没有很好地区分出来,有些通过私人购买做网约车,也统计不出来,有些可能通过单位形式购买给私人使用,目前也不是很好分。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车企都做了共享出行的布局,首先是北汽。因为北汽是最早一家在电动汽车范畴做加工、销售的公司,也是很早做电动汽车多渠道商业模式的探索。北汽虽然是地方性国企,但是他们集团徐总对新事物接受还是很快的。最早做模范出行,做分时租赁或者日租车型,后面全部整合进华夏出行。


这是比亚迪,比亚迪在几个主流城市,比如深圳所有出租车几乎都是比亚迪,在太原那边,8000台出租车全部替换掉,市场数据上升非常快速。这就看各个公司和政府关系。同时看到比亚迪和滴滴成立合资公司,投放新能源网约车。因为合资公司的成立,针对b端的市场以后会有单独的车型开发出来,因为b端出行的场景和使用范畴不相同,C端消费者车型专注私人驾驶员,就是开车人员如何舒适好。在b端出行市场,是出行乘客的体验做更好的改善。我们也听说目前在做不同功能。出行的车辆基本跑60万公里,这个续航里程非常长,bMS如何做更好精准控制,让使用寿命和控制精准度更高,这是在不同使用范畴要考虑的问题。假如是面向出行会弱化品牌属性,我并不关心有什么公司做的,但是我要求一定要做到物美价廉,因为出行的车型都是50-60万公里,一般私人车型就是10-20万公里就报废了。


我们再看一下吉利,吉利做了曹操出行,刚开始是消化电动汽车,后面想是否面向和滴滴这样的公司做PK。做出行对公司来说都是处于摸索的状态。从Uber、滴滴这样的公司出来,所有车企都发现要做转型,我不能做他们的代厂,我要做出行服务商,车企都想做出行服务商。后面究竟要怎么样发展也不是很确定,曹操专车消化帝豪电动汽车重要渠道,在深圳也还挺多的。


长城新能源汽车动作很慢,去年开始推欧拉电动汽车市场,然后做了一个绿色出行服务平台,其实当前情况下还是处理我加工的车型如何做销售的问题,把我的产量做消化,这是目前所有车企处理出行这一块的事情,目前要看到,做电动汽车运营市场这一块,用电动汽车跑出行还是非常具有优点的,毕竟用电比用油还是便宜很多。


另外整个基础设施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完善也是非常紧要的。我们发现电池价格下降快于预期,这个价格应当是政府规划的。我们了解今朝价格基本低于这个价格,目前行业给出的价格是非常夸张的,我们怀疑一些公司赔钱抢占市场。电池竞争非常猛烈,电动汽车市场本身盘子很小,目前对公司来说就是要怎么样抢占主流客户才是第一位的。新能源汽车保有辆在400万辆左右,有效充电桩在150万左右,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初步满足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出行的需求,今朝最大的问题在私人充电桩安装出现很大问题。老小区停车位不够,根本没有地方装充电桩,另外装充电桩,电容电量不够,会导致跳闸,扩容就会导致成本,成本谁去负担。这些问题都没有梳理清楚,新小区强制要求10%的车位预留安装充电桩,目前来看不是很够。我们担心多次起火以后,地下车库是不是准许安装充电桩还是一个问题。


这是我们刚才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从目前来看虽然有很多问题,我们仍旧认为电动汽车市场在将来几年依然保持高速上升,最大的因素就是政策驱动,第二个是市场、合资公司快速进入会导致整个市场投放新增。我常常在说,新能源汽车会如何,我要先看看合资公司要怎么样做将来市场的拓展和宣传。


我们再看一下bMS市场这一块,这部分我们不用讲了,产业链非常简单,也很少,基本就是bMS上游芯片、材料组装成模块,然后往下到PACK、到整车使用。


在座各位已经看过类似的图,这是最近刚刚做的,很多公司已经不在上面,也有新增的公司在里面。公司布局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在长三角区域电动汽车市场是最多的。


我做了一个统计,从2014年-2019年所有有配套的公司把外资公司踢出去了,这个市场才5年左右的周期,这里面很多公司都已经不在了,最初大概88家,慢慢走到今朝130多家,最高点200多家。目前这里面是三类公司,基本上在电池这种公司做bMS份额在变得很大。我做了一个市场占有率的分解,从2014-2019年大家看中间是电池bMS公司,有非常分明市场份额在张大,独立bMS往日非常大,今朝变小,目前趋于稳定的态势。目前动力锂电池做bMS优点非常分明,因为动力锂电池做PACK,做bMS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一条线,电池厂商对电池的理解是非常充足和足够的,相比公司来说会有更多的优点。还有目前电池头部公司在对技术、对资金的积累和投入不是小公司能比的,优点也非常分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不同公司可能要沉思我的定位究竟有什么,特别是整车公司。专业bMS还会有机会,但是相对来说如何把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市场参与者依然以本土公司为主,外资公司随着合资车型进入市场开始占据一定市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占超35%的市场份额。这个市场头部会有几家,北汽新能源并不是自己在加工,亿能电子还有一些。外资公司有Zollner和电装进来。


我们目前还想讲一个,独立的第三方bMS公司是不是还有机会?我把东软睿驰挑出来和大家看,最近几年主流车型里面都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将来很多订单都拿到了。东软睿驰是一家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典型汽车零部件公司做转型,进入智能化、电气化的公司,做得非常成功。这家公司目前在客户优点、技术积累、战略思路都非常正确,这种公司有非常大机会。目前主流车企已经建立初步稳定bMS供给关系。比亚迪用自己的,北汽新能源有金脉,航博和宁德时代,吉利bMS供应商非常多,将来宁德、LG会比较多。上汽有捷能,还有天宝,这应当是延锋伟世通,广汽有东软睿驰和金脉。合资公司宝马几乎都是普瑞均胜,戴姆勒有ACCUmotive,大众是法可赛这家公司,通用有LG和上汽捷能两家公司,丰田有电装睿驰,目前有很多新公司出现,而且是独立第三方bMS公司。


我们得出一个观点,bMS初始进入的时候壁垒相对较低,后面发现要想做得好,做得高端有客户,技术壁垒也非常高,我们认为优质的独立bMS供应商还是会有机会的。第二,乘用车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原供应链体系内电子供应商更具优点。乘用车公司前装配套相对是有很大的门槛和壁垒的,是不是能够进入供应链体系,是不是和我有客户关系,这些都有很大壁垒,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公司进入乘用车范畴是非常难的。我们看到东软睿驰、法可赛都是在汽车范畴的电子供应商。第三,随着新能源整车和电池行业市场会进一步洗牌,bMS行业会加速淘汰,将来很多公司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关于bMS公司来说,选择可继续发展客户非常紧要,很多公司消失并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客户消失了,所以我一直在讲零部件公司特别是新能源相关零部件公司,选择客户是非常紧要的,选择好的客户能活,选择差的客户就会死。第四,供配关系逐步趋于稳定,要发掘市场需求空白点。我们认为将来48V、HEV市场会快速上升。目前成本比较高,不管如何一定会往这方面推。


原标题:NE时代曾丽平:新能源汽车及bMS的现状与将来趋势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