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废除,新能源将迎来更大规模“诸侯混战”

2021-08-10      756 次浏览

相信不少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者,近几天频频被一则重大“利好”消息刷屏。


六月二十四日,工信部发文称,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精神,自2019年六月二十一日起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告2015年第22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规范条件公司目录同时废止。


这意味着,存在了近四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被正式废除。国内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正式宣告,将全面进入“自由竞争”时代。


什么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


在解析这个之前,笔者觉得很有必要交代一下其诞生的背景。众所周知,自2014年开始,在包括两级财政补贴在内的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了发展快速通道,年产销规模几乎呈现出了“爆发式”上升。


然而一个骨干的实际在于,受到被称之为电动汽车“心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居高不下的成本的制约,相比于同级别传统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在整车售价上可以说毫无竞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款售价不过十万元左右的燃油轿车,对应的纯电动版车型,指挥价在过去动辄高达十八九万、甚至二十万出头。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私人消费者有意向购买新能源车,除了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强制性“限行限购”策略外,国家和地方政府通常要给与新能源车两级财政补贴。


仍以上述例子来说,补贴金额在过去一度高达七八万元的样子。这样以来,在扣除政府供应的补贴之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实际价格,方可做到与燃油车相差不至于太多。


简而言之,在过去几年间,一辆新能源汽车要想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拿到政府的数万元的高额补贴,堪称是先决条件。对自主品牌如此,外资品牌亦是如此。


但是!你想啊,我国政府花如此大的精力和财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肯定是希望培育出优秀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即自主品牌),以实现汽车强国梦想(过去常常说的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


这个时候,国家每年掏出上百亿的真金白银给与新能源车补贴,自然也是希望补贴的是自主品牌。


怎么操作呢?你总不能笔直简单粗暴地宣称,新能源车补贴就只能给到自主品牌,包括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在内的一众外资品牌不要想了。毕竟是一个泱泱大国,又加入了WTO,是要对外营造“公平”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的,大国做事得讲究体面嘛。


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由此而来。汽车厂家不是都想拿政府补贴吗,可以,你加工的新能源汽车要进入“多重”目录(包括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与此同时,再给你设置一道关卡,新车所搭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也得进入相应目录(俗称白名单)。


简而言之,要得到我国有关主管部门的多重认可。


并非简单粗暴地对外商说No,设立我们自己的标准和门槛,这足够体面。至少台面上来说,合法合规。至于接下来要怎么样层层把关,也就有了足够的操作“灵活性”。


当然,依据官方说法,设立白名单紧要是为了规范彼时非常“乱”和参差不齐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这自然也是很紧要的一个考量。但业界都了解,这远非全部和最笔直的战略意图。


以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为例,从2015年十一月开始,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符合《规范条件》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名单,共57家电池公司入围,包括我们熟知的本土电池厂商比亚迪、宁德时代、天津力神、国轩高科等等,但诸如三星、LG、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始终未能进入目录。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一方面,当时外资品牌(也包括许多自主品牌)开发的新能源车型所搭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普遍是日韩系电池厂商的,无法拿到政府补贴,初期拿到巨额补贴的基本清一色地都是本土的车企;另一方面,一如上面所言,为了能拿到补贴,无论是外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后续再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必然都要转向搭载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的电池。


可谓一举两得。


一则,爹妈的钱基本花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二则,极大程度上促使了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间接抑制了过去在技术及成本多方面均有优点的日韩系电池的发展,也就是业界常说的,给本土的电池厂商“超日赶韩”争取了珍贵时间。


于是我们看到,过去几年间,诸如宁德时代这样的本土电池厂商如同坐了火箭一般,从一开始的并不起眼,发展成为了当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过去一向自产自销的比亚迪,本来在技术及规模上也都处于领先地位,不算是最大受益者。


与之对应,诸如三星、LG、松下等一众日韩电池厂商,过去几年在华的布局和发展则进入了“寒冰期”,厂停产、暂缓进一步在华投资等事件屡见不鲜。


毋庸置疑,在促使本土新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这件事上,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在过去几年间,可以说发挥出了关键性用途。


放在几年前,除了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之外,本土电池厂商中还真没有拿得出手、能够与日韩厂商正面抗衡的电池厂商。但现如今,可以说放到全球范围来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范畴我国本土厂商进一步巩固了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宁德时代不都要在德国建设欧洲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厂么。


但凡是均有两面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的设立也并非没有副用途。


首先很紧要的一点,类似“潜规矩”的设立,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我国的“商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不常常以我国市场不够“公平开放”来向我们“吐槽”和发难吗?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情况是,在过去几年“白名单”的实际操作执行中,给公司新增了多么大的行政和经济负担、其中又滋生了多少行业,同样是饱受业界诟病的。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经过几年的践行检验,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的初衷是为了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更好地扶持本土整车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来看效果分明,算是不辱使命。


接下来,在市场变得更加的公平和开放后,本土品牌做好了十足准备吗?在即将上演的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诸侯混战”中,本土品牌能否成功御敌于外,或许在补贴全面退出之后,很快我们也将能够看到答案。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