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可以支撑住补贴政策吗?

2018-07-18      1252 次浏览

最近,动力电池企业的焦点又集中在了电池目录上面,《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把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与《汽车动力蓄电池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捆绑在一起,相当于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相应补贴。而电池目录公布名单上,目前只有25家单体电池企业榜上有名,这对众多的电池企业来说,可谓是“几家欢喜多家愁”。


补贴政策保护本土动力电池企业


有多家新能源车企承认,2016年发布的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被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卡住重审,第4批的车型也退回重审。重审要求所用新车电池的必须是进入《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的电池厂所产,否则都不予以通过。目前来看,像LG、三星SDI等国外知名品牌,并未出现在企业目录里面,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新能源车企与国外电池厂商的合作关系。


所以,电池新政提高了技术门槛,一方面会加快国内电池企业在内部竞争中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短时间内确实会对国内电池企业构成一定程度的保护。政府此举不难看出,修改后的补贴政策旨在规范行业发展、引导技术进步,促进本土电池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注意到,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LG、三星SDI等韩系电池企业正凭借低价倾销,来势凶猛。


乘用车方面,LG已经与长安、长城、上汽、一汽、奇瑞、吉利等国内主流车企已经达成了或初步达成供货协议;客车方面,国内出货量前十五的客车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与三星SDI和LG有合作关系。据行业机构预测,如果没有今年年初暂停三元锂客车政策的出台,2016年三星SDI和LG动力电池占比或将超过整体市场一半以上。


LG与三星SDI不顾在中国市场零利润甚至利润严重亏损的情况,甚至冰释前嫌、联合特种,并且还积极地在中国建设工厂,这是因为他们想通过低价倾销的策略拿到市场份额,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韩国企业能这么做,一方面是依托母公司的巨大财力,同时也不排除有韩国政府在背后支持。


毫无疑问,来自韩国企业的低价电池产品,将给中国本土电池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修改后的补贴政策无疑给中国本土电池企业带来了喘息时间。


动力电池企业洗牌在即


2015年以来,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各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快速扩充产能。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达130家,这一数字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150家。尽管如此,在过去一年,动力电池产能的增长速度始终未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动力电池,尤其是高端动力电池短缺的问题,依旧是制约该行业扩张的关键因素。


而与高端动力电池短缺相对应的是低端电池材料产能过剩。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各家企业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部分企业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行业将出现激烈竞争。


端动力电池短缺,低端电池材料产能过剩,面对审核条件愈加严格的《规范条件》,国内电池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拥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更容易在市场上存活下来。


电池企业要寻求发展最终离不开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虽然有《修订版》和《规范条件》的捆绑政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仍然不愿买账。“25家电池企业中,只有三家企业生产的电池产品尚可满足我们需求。”一家自主品牌企业新能源汽车负责人表示。


目前,电池结构设计技术偏低、电池制造自动化程度低、电池新工艺开发能力弱、电池系统设计能力弱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土电池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要提高自己的产品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改革,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即使有政府的政策扶植,但保护只可能是一时的。有多家外资企业表示,2020年或许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届时,国内电池企业缺少了政府补贴和保护政策,又受到国外高技术产品的冲击,如不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失去市场份额也在所难免。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伞底下也能避雨,但本土动力电池企业能否撑得住补贴政策这把伞,能撑到何时,之后又能否独自面对风雨,这些都是电池企业应该多加思考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