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负极高端产量需求旺盛

2021-05-21      787 次浏览

长期以来,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用的一种重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受到国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将起到更加明显的促进用途,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端产量不足


数据显示,受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终端市场上升拉动,2019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6.5万吨,同比上升38%。截止到2019年底,国内负极材料公司产量达到57.98万吨,同比上升超31%。进入2020年以来,国内负极材料产品供给延续快速上升态势,产量扩增趋势明显。


九月二十二日,湖北宝乾年产5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资总额6亿元,计划于2021年六月份投产。其中一期将建设两条1万吨/年的负极材料生产线,全部项目建设完成后,形成总体年产5万吨负极材料的生产量力。


在此之前的九月十七日,翔丰华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翔丰华计划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之后将全部用于3万吨高端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据了解,2019年底翔丰华产量为2万吨左右,2020年产量预计为3万吨左右。未来随着募投项目3万吨产量投产,翔丰华将形成6万吨以上产销规模。


除此之外,八月二十四日,杉杉股份调整募集资金转投建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七月九日,璞泰来拟募资45.92亿元投建年产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等项目。七月二日,中科星城在贵州新增建设的1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产线试产;公司预计到2020年年底将形成4万-5万吨负极材料产量。六月十六日,贝特瑞精选层挂牌申请成功通过;公司拟募集20亿元,用于惠州市贝特瑞年产4万吨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四月二十七日,福鞍集团旗下天全福鞍公司年产4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国内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比较有实力的有“三大五小”。三大分别指贝特瑞、璞泰来(江西紫宸)、杉杉股份;五小分别指凯金能源、正拓能源、深圳斯诺、中科星城、翔丰华。


其中,贝特瑞自2013年以来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持续7年位列。贝特瑞是我国第一家把天然石墨做成负极材料,也是第一家把天然石墨出口国外的材料公司。璞泰来2019年负极材料出货4.6万吨,同比增54%,在国内人造石墨市场的份额达22%。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负极材料产量扩张力度很大,但整体的产量利用率并不高,结构性过剩显现,高端产品产量仍然供不应求。分析人士指出,未来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将聚焦于各龙头之间的竞争,低端产量将被逐步出清,拥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客户渠道的公司将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硅碳材料研发应用提速


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应用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要求持续提升,以及降成本的背景下,负极材料公司要持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满足下游锂离子电池对关键材料的快速迭代需求。


目前,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是主流的负极材料技术路线,硅基等新型负极材料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从技术上来讲,石墨负极体系向硅基负极体系升级是重要方向。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以达到天然石墨电极、人工石墨电极的数倍,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将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上限。


据电池我国网了解,目前国内不少材料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硅碳负极材料,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深圳斯诺、中科电气、江西正拓、硅宝科技、创亚动力、大连丽昌等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


“贝特瑞负极材料的产品门类和品种是非常齐全的,既有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也有后来居上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还有引领潮流走在(技术创新)最前列的硅系列的负极材料。”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公司之一,2019年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居业内前列。


据悉,目前贝特瑞的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三代产品,比容量从第一代的650mAh/g提升至第三代的1500mAh/g,并且正在开发更高容量的第四代硅碳负极材料产品。


而作为锂电负极材料行业的新进者,硅宝科技一开始就瞄准了行业高端的硅炭负极材料。硅宝科技表示,2019年公司完成中试并建成产量50吨/年的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同时公司“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


据硅宝科技董事长王有治透露,目前公司已送样多家电池厂商进行共同开发,将根据与厂商的合作进度放量生产。未来,硅宝科技将持续加大对硅炭负极材料的研发投入。


据了解,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电池、微宏动力等电池生产公司正在加快硅碳负极体系的研发和试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硅碳复合材料用量已达2000-3000吨,同比上升一倍左右。据预测,2020年国内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空间将达50亿元。


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业受益汽车电动化发展迅猛,带动锂电负极材料需求高速上升的背景下,硅碳负极未来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