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锂离子电池不爆炸的最终解决方法是什么?

2021-05-18      1174 次浏览

普通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组成。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奔跑,完成充放电的过程。有了电解质,锂离子才能奔跑。正负极之间用陶瓷或者其他聚合物制成的隔膜隔开,电池的正负极因此防止了直接接触。


安全隐患就在这个隔膜上。一旦高压、过热,隔膜很容易被穿破,导致正负极接触,造成内部短路。据《科技日报》报道,三星为了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续航能力,采用了更薄的隔膜材料,所以才会事故频出。


想想看,一辆特斯拉要使用7000多节18650型号锂离子电池,只要其中一节出了问题


只有一个改变才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把液体的电解质换成固体的。


固态电解质能让电池正负极永不接触。即使发生过热情况,固态电解质只是熔化成绝缘体,温度下降后又能恢复成固体,不会分解出气体和多余的热量。


假如一个锂离子电池,换成固态电解质,它就叫做固态电池。


人类在固态电池上探索的道路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最先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不是那种厚厚的、或者圆圆的,而是像一层薄膜相同。


第一个报道产出固态电池的是日本人。1982年,日本Hitachi公司首先声明自己产出了厚度小于10μm的固态电池,是一层薄膜。但这块电池的功率太低,无法驱动任何电子设备。


薄膜电池现在有更成熟的产品了。2008年,美国的InfinitePowerSolutions(IPS)公司推出了一种全固态薄膜电池。它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两张纸厚,15分钟就能充到90%的电量,可充放电10万次,使用至少15年。由于是全固态,这种薄膜电池可以随意弯折,在-40℃到85℃温度范围、甚至水下一千多米都能安全使用。


2015年,InfinitePowerSolutions公司被苹果收购,开始研究用于可穿戴设备上的固态电池。可以想象,假如苹果手表用上固态电池,就能解决续航时间以及体积问题了。


这种薄膜形状的固态电池,在微型电子器件市场上应用广泛。世界范围内,有十几家公司拥有薄膜电池的专利,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家,还有法国Bellcore、美国Cymbet、台湾辉能科技、俄罗斯的GSNanotech等。


但薄膜电池生产成本实在太高。它要利用一种叫做气相沉积的技术,所用设备动辄上百万。假如将薄膜电池用到手机上,一台苹果能卖到100多万。


另外,因为电极是薄膜,薄膜电池能储存的能量很少,别说电动汽车了,手机要的电力都供不上。


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大容量的非薄膜型固态电池。但非薄膜型的电池,目前技术还不是很靠谱。


瓶颈重要有两个:一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太低,也就是锂离子在固态中奔跑得慢,而电池是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奔跑来实现充放电的,所以这意味着电池充放电慢。二是固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得没有液态和电极接触好,导致界面电阻太高,这会显著降低电池性能。


在非薄膜型的电池里面,有三种材料可作为电解质: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有不少公司说自己在做以聚合物为电解质的电池,但他们做的其实不是聚合物固态电池,而是凝胶电解质,如Sony和三星。凝胶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其实根本没有解决安全性的问题,凝胶电池的能量密度也难以提高。所以三星后来索性放弃了凝胶电解质。


其它绝大部分厂商,包括我国新能源科技(ATL),只是在隔膜上涂一层聚合物将隔膜与正负极粘接在一起。话说,ATL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为三星、苹果、华为、OPPO等公司供货。


什么时候固态电池才能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大部分业界的人挺乐观。《日经技术》认为,预计3年内能出现性能为现有锂离子电池2倍多的产品。2013年,美国能源存储联合研究中心(JCESR)则说,5年内(2018年)开发出(相比普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倍、价格降至1/5的蓄电池。


但科研领域的学者们都偏保守他们认为毕竟研究出产品跟能形成产业是两码事。2016年上半年,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博士说:至少要到202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产的固态电池可能试水到商业化的程度,而真正的全固态可能要更长时间。


虽然工业上不可能实现液态到固态的飞越,但这不代表产业界在固态电池领域无计可施。峰瑞资本投资人朱祎舟说,我们可以寻找液态到固态的过渡方法。例如,从麻省理工孵化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公司SolidEnergySystems的电解质,就是既有固态又有液态:先在金属锂电极上覆盖一层固态电解质薄膜,然后加入一种准离子态阻燃液体。制成的电池跟传统电池比体积缩小一半,还能供应更多能量。


固态电池性能好,成本高,就先瞄准对安全性、稳定性需求高,又不计成本的行业。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跟传统电池的不相同,就要充分利用传统电池的生产设备,防止重建整条生产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朱祎舟说。


在大容量固态电池做产业化的这条路上,日本远远走在全世界前列。丰田、日立造船都是固态电池界的领军公司。2009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启动了210亿日元计划,举国之力研究电池,希望能在2030年前开发出能量密度为现有水平5倍以上的可充电电池。从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被大大提前。


韩国也不落后,三星在日本也有个固态电池研究所早点研发出来三星就能换上固态电池了。


日韩之后,依次是欧洲、美国、我国。


法国已经有电动汽车投入使用固态电池,但他们用的固态电池中间还是有隔膜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而且目前尚无大规模应用。美国人则只有技术,没有可以量产的产品,这里有创业公司一大把,比如:Seeo,SolidEnergySystem,SolidPower,QuantumeScape等等等等。


我国人还处于研究阶段,相关标的有清陶能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比亚迪、微宏动力等,研发进度有快有慢。其中,清陶能源位于江苏盱眙,由南策文院士团队组建。同时,南院士拥有我国第一个与全固态有关的专利。



我们盘点了四家开发固态电池的公司,其中法国的BatScap虽然有投入使用的产品,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其他公司目前还只有技术。


【BatScap】


BatScap是法国博罗雷(Bollore)的子公司,开发了可以在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固态电池。开发固态电池的BatScap是博罗雷在能源领域布局的一个关键。


BatScap做的是要加热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因为在常温下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太低,意味着锂离子在电极间奔跑得慢,充放电也就慢。加热后,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才能提高。


2011年底开始,博罗雷利用自主开发的EVBluecar,在法国巴黎及郊外供应汽车共享服务Autolib,即抵达目的地后交换车辆。这种汽车用的就是BatScap的固态电池,规格是30kWh。目前这种Bluecar已有近4000辆,有约900座服务站和4500台充电器,每天利用次数1.8万次。


然而,电池要加热才能使用是难以大规模推广的。电动汽车可以利用行驶中出现的热量来维持60~80℃的使用温度。但停车时,必须要利用电池组内部的加热器来维持温度,每秒会消耗约200W的电力,跟一个电冰箱差不多。在停车过程中要一直连接充电器。有人做过估算,平均一年下来,停车时加热器消耗的电力比行驶时所需的电力还多。


不过,据一名固态电池的技术人员透露,BatScap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其实中间也有一层隔膜,根本不是我们所说的全固态。


【SolidPower】


美国SolidPower成立于2012年,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在科罗拉多科技中心拥有650多平方米的厂。创始团队有不少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CB)的教授与副教授。这些教授背景都十分强,比如仅SeheeLee教授一人就有18项相关专利。


SolidPower拿政府的钱比较多,2013年获美国能源部资助的346万美元,科罗拉多州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部门(COEDIT)资助的25万美元。2014年底又获美国空军资助290万美元。


SolidPower固态电池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600Wh/kg,是市面上电池容量的两倍多。


【Sakti3】


Sakti3是一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2007年设立的风险创业公司。Sakti在梵文中是力量的意思,3是锂的原子序数,连起来就是锂的力量。这家公司是用蒸镀的方法制备无机固态电解质,并且宣称已能实现高效率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Sakti32015年获得家电巨擘戴森公司1500万美元融资,年底被戴森以9000万美元收购。2016年九月,戴森宣布投资14亿建立电池厂。


Sakti3宣布已制造出能量密度达550Wh/kg的电池,这一能量密度要比普通锂离子电池的高大约50%,电池蓄电量是特斯拉现在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两倍。Sakti3对媒体说,他们在其位于密歇根的小型试验场已制造出这种固态电池的原型,预计在两三年内实现商业化。


然而,业内针对Sakti3的声音真不少。不少科研人士都认为:Sakti3没有产品,只是在炒作固态电池概念。


2013年时,丰田宣布,计划在2020年全面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其能量将是锂离子电池的三到四倍,并在接下来几年使用锂空气电池。


许多日企都非常重视离子导电率。离子导电率高,意味着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奔跑得快,充放电的速度就快。而硫化物电解质在常温下的离子导电率与液态电解质相近,所以有许多日本公司在研究硫化物。丰田就是个代表。


根据丰田2014年公布的专利,他们研发的全固态电池,改善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差的问题,用湿涂工艺来制备中间的电解质,让电解质变得很薄,从而减小电池体积。同时丰田放大了电芯尺寸,将电池面积扩大了50倍,容量提升了一千倍。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