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美国伯克利实验室(BerkeleyLab)的科学家利用新方法阐明锂离子电池中了解最少的部分,为大幅提升电池性能奠定基础。
(图片来源:伯克利实验室)
研究人员通过该实验室能源技术领域科学家开发的一项技术,希望阐明电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大有机分子结构。众所周知,这些分子存在于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中,对电池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该实验室能源技术领域博士后研究员ChenFang表示:“研究结果从新维度展现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成分,为合理设计电池的电解质系统供应了新方向。”
在伯克利实验室的分子厂(MolecularFoundry),研究人员利用独特的“电极色谱”技术(on-electrodechromatography)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诊断设施,来分离和展现电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大有机分子结构。电极色谱法可以分离电极表面的有机分子,而MALDI通常用于表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肽。
在电池研究中,这种耦合方法首次得到成功应用,并且受益于商用仪器,具有很高的可采纳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能够精确便捷地识别电池中的分子,包括其结构和重量分布。
电池科学家GaoLiu表示,设计更优异的电解质系统,有助于打造下一代电池。“在环境温度和现有电池化学成分下,目前的电解质系统均能达到良好运行状态。然而,有关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压电池,或在极端寒冷和极快充电条件下运行的电池,目前使用的电解质不能与其良好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