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储能锂电池新材料规划与发展的建议

2021-05-10      1614 次浏览

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规划与发展的建议。新能源的发展日益加速,而储能材料却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如何选择适用的储能技术,如何在电力系统中进行规模应用,如何建立行业机制,都应是考虑的核心问题。


我国新能源关键电池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储能电池材料的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无论在储能材料技术发展层面上还是在成果转化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层面上,我国都有大量开拓性工作急待开展。我国在储能电池材料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问题原因重要是我国在材料学科的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性材料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制约了我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国内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科研机构不多,高层次人才缺乏,产学研用体系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要聚众智、汇聚力。


1.部分基础原材料依赖进口,严重威胁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链安全


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中,国内公司部分功能添加剂的设计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在高性能膜材料领域,基层无纺布、聚砜、界面聚合单体等原料普遍依赖进口。而国外正不断提高碳纸售价且大幅减少出口,威胁着我国关键战略材料的产业链安全。


2.高端产品自给率不高,高端应用的自主保障能力不足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总体上仍落后国外先进水平,部分高端材料还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推出的新产品少、产品升级换代慢、相关专利及核心技术缺乏,阻碍了我国锂离子电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步伐。关键材料Co、Li、石墨等资源不足,导致价格变动幅度大且有上涨趋势。


3.原始创新不足,“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欠缺


我国新能源材料基础研究薄弱,存在重应用轻基础、重模仿轻原始创新、重迭代轻颠覆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材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缺少用于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大量创新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高效的研发平台将基础性研究成果进行工艺小试验证和中试放大研究,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应用。


4.基础性创新研发投入占比低


我国新能源材料核心技术和制造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研发投入分配失调,多用于应用技术的研发,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占比低,导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后劲不足。另外,基础研究与工业生产结合黏度低,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规划与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国家工信部组织制定我国储能电池材料十四五发展规划。


建议对我国储能电池新材料包括风电、光伏、氢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用新材料与产业链的规划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促进储能电池新材料的高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议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展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的重大项目科技攻关。


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持续加强对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的重点项目立项资助,重点支持一批创新院深度融合的新能源储能电池材料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特别是在低温锂离子电池、氢能燃料动力电池以及氢燃料汽车等储能电池新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建议国家工信部在顶层设计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产业链供应链比较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劲的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的龙头公司和支柱公司。


重点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理规划引导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产量的配套建设,执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行业引领、技术雄厚的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公司,实现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引导,稳定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的市场预期。


建议制定5-10年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的中长期扶持政策,加强中央财政与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的补贴力度,加强绿色金融对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生产公司的金融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政府设立新能源储能电池材料引导基金。


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发展政策,优先引导和鼓励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的化工公司的绿色发展。努力保持新能源储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绿色金融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急转弯,充分激发新能源电池新材料市场的主体活力。


总结:储能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更为方便,得益于材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储能锂离子电池前景光明。未来储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可能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确定的是,储能技术的进步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新材料技术的成熟将引领锂离子电池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