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让无车泄漏

2018-07-10      1091 次浏览

前不久,工信部公示了《关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经审核,2017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申报推广数为230616辆,申请清算资金为96.01亿元,最终专家组核定的推广数为161667辆,减去68949辆不符合补贴要求的车型,应清算补助资金为66.41亿元。2017年申请补贴的车型中,有超过40%被拒之门外,1000辆以上规模“被拒”的企业包括江淮、北汽、广汽、长城、御捷、海马、江铃、吉利等,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接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

因为未接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而与补贴无缘,这还是第一次。过去,车型部分参数与公告不一致、车型未进推荐目录、行驶里程不足2万公里、行驶证注册日期不在规定时间内等是拿不到补贴的主要原因。如今,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的面世,意味着想要钻空子拿补贴的可能性被彻底打消。

建设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安全,对于出现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通过监控平台可以做到信息追溯和倒查,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虽然平台正式建成的时间是今年6月21日,但酝酿建设的日期则是在一年半以前,去年2月初已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1月16日,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落实企业监测平台与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平稳对接的通知》,要求2017年之后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上传运行数据,接受国家监督。其中,非个人购买的新能源车辆、个人购买的商用车及专用车,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上传相关数据;个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在整车车辆状态、充电状态、运行模式发生变化时上传相关数据,但不包括定位数据。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监管平台累计注册整车企业523家,成功注册整车企业403家,通过“平台符合性检测”的整车企业355家,通过“车辆符合性检测”的车型5159款。从数据可见,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不过,需要深入分析的是,在补贴审核中,为什么还有如此多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没有被接入监管。是平台本身工作的效率问题?还是企业对接入流程不熟悉的问题?抑或是企业因为自身原因,不愿主动将车型接入监管平台?

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发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更大的作用。如果是平台自身的问题,则需要针对问题进一步改进,提高使用效率。如果是企业对接入流程不熟悉的问题,则需要尽快熟悉流程,实现接入,接受监管。如果企业自身还存在不能说的“猫腻”,则需要审视以后该怎么办了。

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实现对每辆新能源汽车的监管,不能使一辆车漏网,且需要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数据,更好地发挥监管的公平性和监管作用的最大化。

首先是监管的公平性。一部分车辆接入监管,一部分不接受监管,对两者都不公平。特别是车辆的接入与财政补贴和安全息息相关。在统一接受监管的前提下,谁符合补贴要求,谁就拿补贴,公开透明。同时,所有车企都接受安全监管,是企业应该担负的同等义务,这既是为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其次是监管作用的最大化。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化,对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营水平有重要意义。只有全面监管,才能消除隐患的死角。全面监管,不仅意味着每辆新能源汽车都要监管,而且要从静态到动态,从一辆车的生产到最后被拆解利用,所有的数据都要监管。

此外,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还有义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以及为消费者定期提供有价值的消费信息。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企业需要整个行业有价值的大数据作为发展指导;作为汽车消费者的人民群众,也有权利知道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安全、能耗、成本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