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从今年8月1日起施行,目前汽车生产商、动力电池生产商均在回收利用行业抓紧布局。根据中汽研数据显示,机构预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在2018年开始爆发,当年规模可达50亿元。预计2018-2020年,国内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
广阔的退役动力电池市场已浮现。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最大化利用角度而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都已是箭在弦上。如何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从而产生最大的价值,同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动力电池回收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直在稳步提升。据统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7.7万辆,截至当年累计保有量约180万辆。而逐渐扩大的新能源汽车体系背后,动力电池报废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加大。
目前我国私人乘用车平均报废年限在12-15年,商用车强制报废年限为10年,电动汽车在其寿命周期内至少更换2次动力电池,而且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意外事故、人为原因等),动力电池的寿命周期会不断变化。估算显示,动力电池“退役潮”今年将开始爆发,如按70%实施梯次利用计算,2020年将有约6万吨废旧电池等待处理。
一枚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而作为汽车动力电池来说,与干电池、纽扣电池等相比远远高出N个数量级。如果废旧动力电池采用普通的垃圾处理方法,其中的钴、镍、锂、锰等元素以及多种无机、有机化合物将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如此之大的体量,若只能按照普通垃圾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以及对资源的浪费。
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关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不断出台。七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随即,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业内预测,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政策发布速度将加快,预计相关标准也将在2018年发布。
风口即将来临,该如何把握
此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并未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主要由于早期电池质量稳定性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利用等,而今年将迎来新能源汽车报废潮,动力电池回收的商业化之路即将开启。特别是2020年后,随着单一型号退役电池数量急剧攀升,梯次利用的规模效应和经济价值将极大体现。
而合理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中的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将成为企业创造收入、降低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称,废旧电池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3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2023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达250亿元。
迄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有望根据适用场景依次展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经积极布局电池回收利用领域。目前,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开始率先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业务。目前,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奇瑞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宁德时代、比克电池、格林美、桑顿新能源等动力电池生产商及天能、超威等铅酸电池生产企业,也早已在电池回收领域先后布局。上汽与宁德时代3月签署协议,计划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5月格林美与北汽鹏龙战略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动力回收体系,5月国轩高科牵手巡鹰系能源攻坚锂电回收利用等。
新能源汽车销量趋势性增长将带来动力电池报废量迅速攀升,电池回收市场非常广阔。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将会在未来构建一个动态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管控,相应的也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对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尽管动力电池的风口已经来临,却并非是一条坦途,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废旧锂电池的到来,如果国家政府或者各地企业没有及时联合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回收环境,没有让废旧的动力电池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让回收企业能够看到盈利的曙光的话,对于我国环境以及锂电池回收市场的发展将会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