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逐步落地和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加之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过去的野蛮增长向有序发展过渡,产业投资也随之迎来重大机遇。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面对产业的繁荣表象,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要理性。
当前,汽车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全球共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愈发重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性机遇,也是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逐步落地和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加之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过去的野蛮增长向有序发展过渡,产业投资也随之迎来重大机遇。据相关报道,仅在2016年,有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投资案例就高达一百多例,其中不乏业外投资单位或个人。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面对产业的繁荣表象,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要理性。
其一,“电能替代”浪潮来袭,产业投资空间超乎想象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50万辆,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50%,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市场。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已提上日程,我国工信部已启动相关研究,拟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
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90%用在了交通领域,“电能替代”战略成为我国确保能源安全,推进节能环保,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最有效的路径。
燃油车曾经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而在今天,电动汽车将再度改变世界。这是极具里程碑意义和颠覆性意义的。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顺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大潮,战略性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链配套以及应用环境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并行甚至领跑。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汽车市场体量巨大,具有每年近3000万辆的规模惯性,在短期内完全禁售传统燃油车很难实现。即便是将时间表订在2045年前后,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用不到30年的时间,从70万辆发展到3000万辆,能完成如此大的跨越堪称奇迹。单从这个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空间超乎想象。
其二,颠覆传统“任重道远”,动力电池CPK值的提升最为关键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冗长、繁杂,推动新能源车变革的正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产业。动力电池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部分,也是整个产业链上技术进步空间最大的部分。
现在全球的动力电池之争是中日韩之争,而中日韩各有特色,虽然使用的化学体系以及材料等大同小异,但由于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差距,产品合格率及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汽车要求核心零部件企业的CPK值为1.67,而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大部分都在1.5以下。CPK值反映的是电池的品质,直接影响的是电池的安全和成本,上述因素也是实现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决定新能源汽车性价比优势,确保用户使用方便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持续创新能力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起国外产业界重视的重要原因。欧洲很多企业之所以把中国的动力电池厂商作为首选,是因为他们认可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尤其是发展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健全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配套体系让国外难以企及,尤其是动力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但就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车如果离开政府财政扶持,其价格和续航里程等与传统燃油车型相比,尚无竞争优势,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产品角度而言,新能源汽车要想全面颠覆传统燃油车,除了在产品成本、续驶里程、充电时间、耐久性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更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加强研究。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的最基本属性是,一次性购买成本高,运营成本低,电动汽车应该基于这一属性来构建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比如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公交和出租车的换电模式等。综上所述,这些“重任”基本上都落在了动力电池身上。
如果不能将电动汽车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优势发挥出来,仍然按传统汽车的各种模式去构建,新能源汽车就不可能和传统汽车媲美甚至是抗衡。
所以,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性价比必须要保持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提升节奏,同时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才能打破补贴退坡带来的桎梏,走上健康、宽松、自行发展的市场道路。
其三,产能过剩堪忧,须警惕产业投资“虚热”现象
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整个产业也迎来了残酷的“洗牌期”,并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形势、趋势等了解不够,认识不足,盲目地进行招商引资,导致出现“虚热”现象,最终引发产能过剩。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很多企业、业外资本及地方政府的热捧,甚至很多地方呈“大跃进”式的进军。有不少企业盲目跟风、扩张产能,抑或围绕“补贴”定车型。也有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盘活当地原有汽车产能和资源,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比如招商引资的产业是否具有前瞻性,企业家的眼界和胸怀是否宽广,企业机制是否前卫,团队实力是否雄厚,技术、产品是否可以代表未来。
这种招商引资的盲目性,可能会诱发新一轮地方债务风险,所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加以甄别。否则,这些引进的企业可能成为新的负担。
在这种状况下,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产能预警,同时合理拔高企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还应适度控制投资结构,顺应技术进步大势,根据市场特点规划产能。
其四,投资前景依然可期,但要从容应对市场淘汰赛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板块的高成长机会还会持续多年。虽然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空间非常大,投资机会非常多,但同时投资风险也非常大。
今年上半年,虽然新能源汽车推广战果辉煌,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新能源汽车创新亟需统筹规划。在我国,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投资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是周期性或者投机性的投资,而是成长性的价值投资。
有媒体报道称,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报道的投资金额过万亿元人民币,报道的产能规划达到2000万辆。尽管这一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由此可窥见一斑。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的红利。经过残酷的市场淘汰赛之后,最终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屹立于行业前沿。
以动力电池为例,我国目前现已经建成的电池生产线产出的电池产品能量密度普遍在180Wh/Kg,在2020年以后可能满足不了300Wh/Kg的电池生产要求,低水平的生产线今后也许会变成“废铁”。国内现有的20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三五年后或将仅剩40至50家。而位居前五家的企业,其市场总额或将超过70%,这与传统的发动机企业颇为类似。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池技术的提升空间很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带来无数的投资机会和创新创业机会。目前,虽然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新技术、新产能、新工艺的推动下,可能五年以后会进入前五名,甚至成为行业里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