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瞄准了报废电池,加紧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2018-07-09      1364 次浏览

据业内人士预测,动力电池在2020年将迎来“报废小高峰”,报废量将超24万吨,在政策、利益、责任等多重动力下,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瞄准了这块诱人的“蛋糕”,加紧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由于电池回收资质、装备、技术、人才等问题,目前大部分锂电材料、动力电池等企业都无法直接涉足循环再生领域,因此产业链下游专业从事电池回收的企业也逐渐成为锂电材料和动力电池企业的重要合作对象,电池生产企业甚至通过收购的方式来保证其电池原材料的供应。

梯次利用为时尚早

目前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两大热点分别是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循环利用。事实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前几年的动力电池的设计并未考虑后期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尺寸不统一,编码、记录不完善导致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无法追溯,这部分动力电池退役后将很难用于储能领域。且当前的梯次利用技术仍在储备阶段,成本也过高。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明说:“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梯次利用在2015年以前几乎是空白。目前只有少数量梯次利用示范项目,真正有梯次利用产业化的企业很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动力电池报废量较少,梯次利用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要相关的技术积累和实验验证。一旦退役电池流向尚不成熟的梯次利用市场,比如山寨拼装小作坊,可能会遭遇暴力拆解和非安全组装,从而引发道路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仍有一段探索之路要走。

回收利用是主流

邦普集团副总裁余海军表示:就目前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情况来看,我们建议的处理方法是责任授权、科技研究、绿色设计、材料循环。只有电池企业,汽车企业与回收利用企业联手,构建产业战略同盟,才能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和能源。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拉动下,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给下游正极材料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降本压力。也促使大型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末端锂电池回收,通过回收锂电池中的钴、镍、锰、锂等金属材料以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GB/T33598-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GB/T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GB/T34014-2017《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等国家标准相继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同时也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标准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另外,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相对于梯次利用较为成熟,据邦普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邦普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已超过98.5%。因此,2020年“报废小高峰”的动力电池或将多应用于资源的循环再生。

回收利用难关仍需突破

伴随着动力电池行业迅速发展出现的是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大量报废的电池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处置,既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将带来严重环境污染。据统计,我国报废动力电池回收率不足3%,为改善此局面,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仍存在许多难题亟需突破。

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发展,但完善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仍需进一步明确,动力电池从设计到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还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因此,进一步完善强制性和细化的政策及标准来引导电池的规范化、规模化回收依旧是建设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成熟的回收体系还未确立,回收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管,大部分动力电池电池流入非法回收和拆解渠道,正规回收企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为此,完善监管体系,实施以动力电池编码为核心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三码合一”战略举措已是迫在眉睫。这方面,邦普已经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电池追溯系统,并极力将它服务应用于电池产业链上下游。

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水平不高是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废电池回收利用率,加强报废电池的拆解、测试和处理技术工艺水平及设备水平,需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加强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合作,联合开展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形成集中化的模式。

要想突破重重困难,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单单依靠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有关部门不妨从资金、政策、智力资源等方面支持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应尽快共同建立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多方协作,动力电池回收才能在循环利用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