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获批

2018-07-08      6829 次浏览

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动力电池将迎来报废小高峰,到2020年报废动力电池将形成百亿级的回收市场规模,报废量将超24万吨,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及资本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但目前行业内并没有任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的硬性政策文件,相关国家标准一经出台,立刻引发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据悉,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已分别于今年5月和7月由国标委批准发布,并将从2017年12月1日和2018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类标准不仅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出了严格规范,还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

以上两项国家标准牵头起草单位邦普集团副总裁、湖南邦普汽车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海军谈到: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量的增大,拆解不规范很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及环保问题。国家标准出台以后,对行业安全拆解具有规范指导作用。另外,很多资本希望投资动力电池回收这一片新蓝海,而国家标准会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门槛、技术工艺等加以引导,这对于投资者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13年前国内铅酸电池回收行业就出现过严重问题。当时由于缺乏资质的个人和小作坊非法回收铅酸电池,直接排放废弃酸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教训十分惨重。尽管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主要采用相对环保的锂电池,相比铅酸电池污染性弱一些,但如果回收处置不当,也极有可能重蹈当年铅酸电池覆辙,带来“二次污染”,甚至灾难性后果。

所以,如何规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保证退役动力电池的安全回收、环保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避免新型固体废物引发严重的环境后果,已然成为了业内外共同关注的大焦点。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规定:要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探索利用基金、押金、强制回收等方式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更是率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加强信息公开等,使电池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

不容忽略的是,虽然国家在不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但在落实方面差距甚远,整个体系依然存在严重短板。第一,缺少针对性法律。目前规范废旧电池回收的主要是环保部等出台的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文件,仅有原则性规定;第二,无明确责任约束。相关法律法规效力层级低,十分零散,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保证电池生产企业承担回收责任;第三,回收体系不完善。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非正规回收企业拥有成本优势,使得正规回收企业面临原料不足局面。

业内分析认为,《拆解规范》的出台将进一步保证动力电池安全、环保、高效的回收利用。加之《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动力电池新国标将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无序状态有望改变。

鉴于回收技术、工艺、资本等因素的限制,专家建议拥有专业技术优势及丰富处理经验的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应积极形成与上下游抱团协作之势。同时,汽车企业、电池企业也应积极通过与参股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或合作布局该领。

“至于回收行业的共性难题和技术瓶颈,我们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从资金、政策、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突破技术瓶颈,建立支撑体系,多维度、多层面引导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余海军补充道。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障碍,要想突破这个障碍,就必须坚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回收体系,突破技术瓶颈,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