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与日俱增,产业链以来发展机遇。而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的蓄电池用量水涨船高。但自2014年爆发以来,部分蓄电池已到回收期,回收利用问题迫在眉睫。虽然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且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前景可观,但废旧电池回收产业仍存在多重痛点。
蓄电池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自2014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迎来第一个报废高峰,预计2018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为5.14GWh,到2023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48.09Gwh。废旧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到2020年甚至将达到近70亿元。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将面临“退役期”。研究显示,电动乘用车电池的有效寿命在4-6年左右,电动商用车电池寿命则更短。这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紧迫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关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不断出台:今年2月底,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探索形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5月17日,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6月1日,《深圳市开展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监管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0年)》开始实施,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方案的城市。6月21-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带队前往多省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旨在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
从理论上来看,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前景可观,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原则也板上钉钉,相关市场运作程序已然到位。但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国内回收电池行业刚刚起步,对应的回收率仅2%,动力电池回收的生意并不好做。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动力电池回收难入正轨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如果说新能源汽车领域2017年的主题词是‘盐湖提锂’,2018年的主题词或许就是动力电池回收。
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资本嗅到了商机。国内相关机构预测,据OFweek锂电网统计,2018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3月已超400家,仅2018年第一季度新增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就与2016年全年数量相同。
然而,现实中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建设并不乐观。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车分会秘书长张莹表示,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刚刚起步,许多报废电池并未进入正规渠道,市场缺少规范。由于行业处在野蛮生长期,大量车企实行价高者得,造成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未能流入合法处理渠道,实际处理方式令人堪忧。
在现实中,很多报废动力蓄电池没有进入正规渠道,而是落到了回收“游击队”、小作坊手中。此外,回收技术门槛高、资金压力巨大、回收渠道不畅通、尚无有效的市场盈利模式等因素,也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最近两年,我们与很多车厂签了协议,发现协议签完以后,电池不在他们手上。报废汽车和车厂的距离很远,拆下来以后如何顺利回到车厂,这是亟需讨论的问题。”华友循环副总经理高威桥指出,如何建立回收网络是回收业务的核心问题,只有规模效应上来了,企业的现金流、原料供应体系和产品输出体系方可稳定。
促进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应加快完善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同时,建立回收渠道,加强与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跨行业联合共同体。
此外,加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两头”,即前端回收和后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鼓励梯次利用企业创新发展,严格控制湿法冶炼企业的规模和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