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多年的储备酝酿,国产铝塑膜终于开始进入盈利周期。
本周,璞泰来发布了上市之后的首份年报,年报显示,2017年其实现营收22.49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51亿元,同比增长27.47%。
一个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是,作为璞泰来旗下最小的业务板块,铝塑膜业务在2017年进行了调整,停止此前的铝塑包装膜贸易业务,转而推动该业务自产,调整后,其2017年铝塑膜自产业务实现3,425.49万元,同比增长99.12%。
从隔膜贸易业务向隔膜生产制造转型,并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虽然体量不大,但不能忽视的是,璞泰来的铝塑膜业务进展正“大步快跑”。
作为承担璞泰来铝塑膜业务的子公司,东莞市卓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东莞卓越”)采用自主研发的热复合工艺和二次复合工艺,解决了铝塑包装膜的CPP层与铝金属箔层粘结力的问题,自主开发了用于锂离子电池耐电解液腐蚀的特种CPP材料,解决了普通CPP材料不耐腐蚀、不耐高温的问题。
此外,为了配合铝塑包装材料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东莞卓越还开发了以不锈钢箔为主体的钢塑膜产品,该产品采用超薄的不锈钢材质作为包装材料主体,改善了用于电动汽车软包装电池的强度问题。
高工锂电获悉,东莞卓越的主要产品有113μm和88μm的消费电子铝塑包装膜,同时,动力电池用钢塑膜产品也处于市场推广认证阶段。
除了东莞卓越,另外一家国产铝塑膜企业也在2017年实现了业绩利润“大翻盘”。
紫江企业近期发布的年报中,旗下主营锂电池铝塑膜的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紫江新材”),2017年营收1.38亿元,净利润1697万元。而在一年前的2016年,其净利润亏损426.8万元。
净利翻盘背后,是紫江新材的铝塑膜产品在数码锂电池领域开始替代日系对手,同时,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已有十余家客户进入批试阶段。
同样在“翻盘”的还有完成对T&T收购的新纶科技,其2017年报显示,一方面,日本三重工厂生产的铝塑膜月销售突破100万平米,全年累计销售接近千万平米;另一方面,月产能为300万平米的常州锂电池软包铝塑膜工厂一期项目已于年初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二季度竣工投产。
上述三家上市公司业绩变化只是国产铝塑膜“翻盘”的一个缩影,高工锂电获悉,包括苏达汇诚、道明光电、明冠新材等多家国产铝塑膜企业的进展也在明显提速。
“铝塑膜高度依赖进口将变为历史。”GGII判断认为,国内铝塑包装膜基本由日本昭和电工、DNP等企业垄断即将成为过去,未来2-3年将是铝塑包装膜国产化最关键的时间点。
基于这样的判断的考虑是,在技术层面,国产铝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多家企业的产品已经达到日本同类产品,并已经完成了客户的测试验证期,在数码领域已经得到了批量化的应用,在动力领域,在补贴下滑的大背景下,价格更具优势的国产铝塑膜导入已经一触即发。
而在市场层面,消费端环节,除了3C数码外,VR眼镜、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新的市场都给国产铝塑膜应用带来新的空间。
根据预测,到2020年,VR行业规模年预计超过550亿元,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接近80%;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增长到约26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近50%;2016-2020年,智能眼镜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0%左右,智能服装超过60%,智能手表接近30%。
在动力环节,2017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企业迅速成长。GGII数据显示,2017年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6.4GWh,同比增长约29%;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电量约13.7GWh,同比增长约50%。
在装机电量前十大企业中,软包动力电池企业有3家,而在乘用车装机电量的前二十大企业中,有孚能科技、天津捷威、浙江天能、杭州万向、卡耐新能源等11家软包动力电池企业,合计电量已超过3GWh,占乘用车装机比例达到20%以上。而这些国产软包电池企业,都在积极导入国产铝塑膜。
GGII预测,消费类电子、储能用软包锂电池每年对铝塑膜的需求超过1亿平方米,加上软包动力锂电池在电动车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2020年国内锂电池厂商对铝塑膜的需求约3亿㎡,这将给国产铝塑膜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