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沛通赵毅广州报道
十月二十日,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锂业”,002466.SZ)披露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07亿元,同比跌幅-654.28%,财务状况仍在恶化。
《我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天齐锂业在2018年所披露的模拟财务假设,在现实层面未能成真。这也进一步致使天齐锂业尝食“苦果”——2020年十一月底,18.84亿美元的并购贷款将到期,但截至2020年九月末其账上货币现金仅有12.95亿元,超过4亿元的银团贷款利息已暂缓支付。
天齐锂业为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上游的锂资源巨头,做上述模拟财务假设之时,天齐锂业正在进行一项“蛇吞象”式收购,计划以40.66亿美元现金购买锂盐巨头SQM公司23.77%的股份,资金来源中,来自融资贷款的有35亿美元,超过其2017年末的178.40亿元的总资产。
天齐锂业在财务上激进操作的“自信”,或来自于其上一起“蛇吞象”式并购。2013年,天齐锂业控股股东以总计34.13亿元入局锂矿石巨头泰利森,交易金额远远超过其前一年末的15.69亿元总资产,此后,天齐锂业通过定增将泰利森持股装入上市公司体内,迅速降低偿债压力。
自2013年起,便有市场说法称天齐锂业是新能源应用的“豪赌者”,天齐锂业也确实曾收获巨大,紧随着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等影响,天齐锂业2017年收获的年归母净利润甚至超过其2012年的年总资产数额。
好运未能常伴。本报记者注意到,在财务数据的走向上,天齐锂业2018年模拟的财务假设在当年就与实际的数据出现巨大差异,此后偿债能力不断下挫,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速动比率已重挫至0.14,偿债能力下降逐渐从“仍在可控范围内”变得难以“可控”。
日前,本报记者致函天齐锂业方面,问及公司方面向银团申请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的进展、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是否会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以及有关两次并购引发的截然不同结果的看法,截至发稿,天齐锂业方面未予回应。
“收益”
回溯2013年前后天齐锂业的“蛇吞象”式收购,天齐锂业迅速降低了偿债压力,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飞涨的锂产品周期中获得巨大收益。
具体来看,2013年三月,天齐锂业控股股东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集团”)成功完成对泰利森65%的收购,根据天齐锂业披露的信息,泰利森持有全球品位最高、储量最大的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占全球锂资源供应约35%的市场份额,是天齐锂业长期以来唯一的原料来源,天齐锂业直接竞争对手美国洛克伍德控股公司欲全面收购泰利森之时,天齐集团执行拦截性收购,保障公司原料供应。
2014年上半年,天齐锂业完成定增募资,泰利森51%股权被注入上市公司,交易对价30.41亿元,彼时天齐锂业发行1.12亿股,发行价格28元,募资31.29亿元,完成该次定增募资之前,天齐集团方面向洛克伍德方面溢价约28%出让部分股权,持股比例降至51%,仍为控股股东。
在偿债能力上,2013年末,天齐锂业流动比率为0.88,速动比率为0.34,及至2014年,天齐锂业流动比率上行至1.25,速动比率上行至0.76。
债务负担大为降低之后,天齐锂业很快迎来丰厚的“收益”。
动力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位于锂行业的重要下游应用领域。中汽协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飙升,从前一年的7.48万辆飙升至33.11万辆,2016~2018年年上升率均高于50%,产销过百万辆,直至2019年直接掉头由增转降。
Wind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工业级碳酸锂价格开始飞涨,由5万元/吨左右涨至10万元/吨左右,2016年直接飙升14万~18万元/吨左右,高位运行一路维持至2018年上半年。
天齐锂业的归母净利润亦在迅速飙升,且“含金量”亮眼,经营出现的现金流净额超过归母净利润。
2014~201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1亿元、2.48亿元、15.12亿元、21.45亿元,经营获得出现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02亿元、6.60亿元、17.76亿元、30.94亿元,两者均实现快速上升,经营状况良好。
“风险”
但在2018年进行的更为庞大的“蛇吞象”式收购中,现实情况未能如天齐锂业模拟财务假设运行。
此次交易金额更为庞大。2018年五月,天齐锂业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消息,根据其后续对深交所的问询回复等披露的信息,该次重大资产购买交易对价约为40.66亿美元,融资服务费、交易顾问费用和印花税等交易税费经初步测算约1.60亿美元,共需支付的资金总额约42.26亿美元。
收购的对象为智利化工矿业公司(以下简称“SQM”),全球重要的钾、锂等产品生产公司,在购买其23.77%股权后,叠加原持有的2.10%股权,合计持股比例为25.86%。
此次天齐锂业使用了更为庞大的贷款额度。资金来源上,根据《贷款承诺函》和《融资承诺函》,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供应10亿美元境外融资贷款,期限2年,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牵头的银团供应25亿美元并购贷款,其中A类贷款13亿美元,期限2年,B类贷款12亿美元,期限5年。
即便如此,扣除上述合计35亿美元,该次交易支付资金总额还有7.26亿美元差额,该部分由天齐锂业自有资金解决。
根据彼时天齐锂业的模拟财务假设,与上一次“蛇吞象”式并购类似,天齐锂业此次同样欲借助股权融资方式,其当时正通过H股等股权融资方式募集资金,偿还部分并购贷款和境外融资资金,2018年五月天齐锂业股价仍在高位,在45元左右。
此外,在天齐锂业的预期里,重大资产重组之后,SQM盈利能力较强,且天齐锂业2017年净利润、经营活动出现的现金流量净额足以覆盖并购融资利息。
根据天齐锂业的模拟财务假设,该次交易完成后,2018年公司流动比率由上一年的3.11下降为2.43(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为1.78),速动比率由2.92下降为2.24(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为1.36),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现实未能如天齐锂业的假设来运转。
在业务层面,在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争相扩增产量的情况下,Wind数据显示,2018年工业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降,年底跌至8万元/吨左右,2020年六月已跌至4万元/吨左右。天齐锂业相关业务亦受到影响,毛利率出现下挫,营收增幅变缓并出现下降。
在缓解债务压力层面,有关天齐锂业非常重要的发行H股计划并未成行。2018年十一月,天齐锂业获得证监会核准新发行不超过3.28亿股,2019年天齐锂业暂停H股发行工作,证监会上述批复于2019年十一月到期,彼时天齐锂业股价跌至23元附近。
有关H股的发行计划受挫,天齐锂业方面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受香港资本市场变化、锂行业供需调整等因素影响所致。
2018年,天齐锂业的实际财务数据情况便与其模拟财务假设出现巨大差异,在新增35亿美元跨境并购贷款等的影响下,当年底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下降至0.88、0.75,已经面对较大的偿债压力。2019年末,两项指标分别重挫至0.29、0.25,其拥有44.39亿元货币资金,但短时间借款31.91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64.03亿元。
“债务困局”
并购SQM带来的债务压力,给天齐锂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本报记者注意到,业务层面上,天齐锂业自身业务的毛利率较为坚挺。2018年开始,工业级碳酸锂等锂产品行业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天齐锂业营收增幅变缓,毛利率下调,但其毛利率仍然较高,2019年天齐锂业营收下降22.48%,毛利率也仍较为坚挺,营收占比约60.43%的锂化合物及衍生品业务毛利率下降16.71%,仍有48.54%,营收占比约39.55%的锂矿业务毛利率略微下降-3.08%,为68.81%。
SQM暂未给天齐锂业供应较大的利润支持。根据天齐锂业披露的联营公司财务信息,2019年SQM净利润为15.61亿元,相比上一年降幅46.47%。若以25.86%的持股权益测算,利润贡献为4.04亿元。
不过在2019年,天齐锂业对SQM计提减值准备约52.79亿元,原因为2019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外锂产品价格进一步显著下降,已低于管理层的价格预期及前次估值模型内的价格设定等。
在债务方面,全年背负巨额债务的2019年,天齐锂业财务费用数额高达20.28亿元,来自并购贷款出现的利息费用合计约16.50亿元。具体来看,其中17.22亿美元长期借款,浮动利率区间为3.1606%~6.5%,22.94亿美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浮动利率为4.56131%~6.5%,仅这两项债务测算,即需付出1.59亿~2.61亿美元利息。
值得一提的是,H股发行遇挫的天齐锂业,在2019年十二月前后进行了配股募资,共配售3.35亿股,但配股价格并不高,为8.75元/股,募集资金29.32亿元,提前偿还境外银团贷款本金约4.16亿美元。从偿还比例上,此次配股仅偿还较小比例的债务。
依据2018年披露的信息,35亿美元并购融资中,有23亿美元将于2020年十一月到期,剔除提前偿还的4.16亿美元,也就意味着还有18.84亿美元尚需2020年十一月归还。2020年九月末,天齐锂业账上拥有的货币资金仅为12.95亿元。
面对仅有约1个月到期的巨额债务,天齐锂业如何应对?
2020年九月三十日,天齐锂业公布风险提示通告,称受35亿美元并购贷款、行业周期性调整、公司重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财务费用大幅上升、经营业绩大幅下降,原计划资本市场融资未按目标完成。
有关并购贷款的偿债压力,天齐锂业方面称,并购贷款中的18.84亿美元将于2020年十一月底到期,公司已经向银团正式提交了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的申请,但目前尚在审批中。此外,公司2020年内暂缓支付部分并购贷款利息,截至九月末累计应付约4.64亿元人民币。
在彻底化解公司风险方面,天齐锂业方面称,天齐锂业、天齐集团以及天齐锂业实控人蒋卫平一直致力于引进有实力且具有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战略重组,目前正在与潜在战略投资者加紧进行谈判,但截至九月三十日,暂未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合同。
日前,本报记者致函天齐锂业方面,询问相关问题,截至发稿其未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