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动力电池伤金动钴”话题甚嚣尘上,让这个曾经灵光乍现的元素褪色颇多,更有甚者,明明是三个元素的“电影钴”却不配有姓名了,其罪罄竹难书,其名百般唾弃,不得不让人感慨所有命运的馈赠,其实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钴元素出场自带价格原罪:
正极材料成本占据电芯成本的大部头,而钴元素在目前三元材料的组分中价格最高且波动最大。
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思考
目前已知的钴探明储量为690万吨,是稀缺资源。按照EV30模型(不一定准确)预计,现有的三元路线甚至存在一定的原料供应风险。
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思考
目前,国内的钴矿过于依赖非洲进口;在短期内,钴供应链的快速扩大面临着巨大挑战。
这里暂且不提现在不断成熟的电池回收处理工艺(湿法以及火法提钴),单就论这种非常激进的扣宝福瑞(cobaltfree)可取吗?
我认为不可取:首先,因为钴元素的价格昂贵就因噎废食并不理智,低钴或者微钴可以良好衔接,最后的疼爱不一定是手放开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钴元素在三元正极材料中的代偿作用太过于明显了(增益作用较多),真要完全去钴恐怕会面临性能的全面溃退,而考虑使用其他替代元素救火不仅可能失之东隅,而且还会徒增成本反而导致性价比的降低。
研究者们曾经在Ni80(LiNi0.8CoxMn0.2-x)材料中做过锰替换钴的验证,结果很不理想[1]。
不仅克容量损失很大:
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思考
图示:LiNi0.8CoxMn0.2-x的半电池充放电曲线:x=0(a)、x=0.05(b)、x=0.1(c)与x=0.15(d);来自参考资料[1]
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内阻数值也存在全面性的滑坡:
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思考
图示:LiNi0.8CoxMn0.2-x(x=0、0.05、0.1、0.15)的循环性能(a)、倍率性能(b)与电化学阻抗谱(c);来自参考资料[1]
研究者们认为:真·牵一钴而动全身。
下面我们从机理层面来了解一下钴元素的充沛武德,需要你品,细品。
1)钴元素对于三元材料动力学性能的增益
无论是脱缰野马还是钢铁洪流,人们对快的概念都会有一个普适的评判标准:速度。用户们对于电动汽车的考量也是基于速度:充电速度、加速度、启动速度、最高时速等等,而从主机厂的需求逐步滴定到电芯厂后,电池的一个指标脱颖而出:功率性能。衡量功率性能优劣的两个重要维度就是电芯的倍率性能和直流内阻(初始值以及增长),如果再往下分解,根据化学反应中决速步骤的定义,你即将触碰到化学体系的复杂纹理:动力学与极化。将其他因子固定(负极、电解液)后,你会发现钴元素对于正极材料动力学性能的超凡脱俗之处。
在对层状氧化物阳离子的选择上,当年的猎荒者们也是煞费苦心、宵衣旰食。不仅仅是长于外层多电子体系的变价优势,过渡金属Ni、Co、Mn、Fe的出列更多的也是基于能量密度的考量。能级越低,对应的嵌锂电压就越高。在含锂氧化物中,Co3+/4+能级是最低的(可嵌锂电压最高),因为Co3+的氧化还原需要使用更加稳定的t(2g)轨道:
图示:d轨道在八面体环境中的晶体场分裂(a)与层状三元氧化物的典型电子构型(b)以及层状三元氧化物中的定性能级排位(c)
根据Co-3d轨道与O-2p轨道非均向杂化理论,配体场会发生分裂。在被氧化为+4价之后,Co的5个3d轨道在八面体配体场(cubicligandfield)下被分裂为2个e(g)轨道与3个t(2g)轨道,后者又在四面体配体场(trigonalligandfield)进一步地分割成1个a(1g)和2个e'(g)轨道,请记住这个a(1g)。
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思考
图示:LixCoO2晶体结构示意图(a)、Co3+与Co4+电子构型与它们O-1s的XAS过程(b)、O-2p在Co3+与Co4+之间的定域(c)以及LixCoO2的O-1s轨道60°入射XAS(d);来自参考资料[2]
如上图d所示,不同脱锂状态下的LixCoO2(x=0:99、0.66、0.46和0.25)的θ=60°入射X射线吸收谱(XAS)显示有三种不同的结构:α和β分别对于应Co4+态的两个吸收过程,γ反映的是Co3+的吸收过程。
Co-3d-t(2g)与O-2p的轨道各向异性可以通过XAS中三种结构关于入射角相关性变化来反应。
如上图所示,研究人员发现在脱锂状态下,α结构的强度在θ=0°入射时显著削弱而在θ=60°入射时显著增加,这一变化表明:与Co4+各种电化学行为相关的t(2g)能级的主导成分是a(1g),随后他们通过局域密度相似能带结构计算预测:只有这个a(1g)能带才能够跨越费米能级。这样就很有意思:Co-3d与O-2p杂化轨道一方面具有a(1g)对称性的部分具有高度的巡游特性,另一方面具有e(g)对称性的部分又带有更多定域的O-2p空穴。
这种Co-3d与O-2p杂化轨道的各向异性对于材料在高脱锂态下导电性的帮助是显异的:O-2p空穴中定域的e(g)成分能够高效地捕获锂离子的电荷并提升锂离子的离子电导率,而巡游的a(1g)成分能够使部分电荷离域并促进电子电导率的改善[2]。
在另外一个微观层面上,Co对于正极材料动力学性能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抑制Li/Ni混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