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速分别实现翻番。记者日前采访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和多位专家获悉,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日渐提升,尤其是续航里程方面较之前的产品有了大幅增长,加大了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逐步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进一步升级和技术高端化将成为大趋势,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产业化,轻量化,推动智能网联化等方面,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迎来突破。
产品性能全面升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产业今年以来保持了高速增长。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3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9%和141.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均完成25.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5.1%和124.7%。
专家分析称,销量的大幅增长是因为不断提升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加大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据悉,近年来,在电池成本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从最早的120公里,逐步提升至200公里,再到300公里,一些去年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续航里程甚至突破了400公里大关。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车企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记者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调研获悉,目前,该企业已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远程监控、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在高比能电池包热失控安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已形成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正向开发能力。
据江淮汽车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续航方面,目前江淮汽车已完成了产品技术升级,开发了多款续航超过300公里的车型,如综合工况400公里,最大续航达500公里的iEVA50;综合工况续航达301公里的iEV7S;综合工况310公里,最大续航达390公里的iEV6E运动版等车型,应对国家政策变化并率先实现量产,iEV6E运动版也成为国内首款最大续航达到390公里的A00级车型。除此之外,综合工况续航达350公里的iEV7S、综合工况续航达400公里的iEVA60都已经在研发当中,很快即可批量下线。
除了续航里程的大幅增长外,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提升,充电桩、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产品的外形越来越美观,人们对新能源汽车也就越来越认可。据充电联盟信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向记者介绍,目前,各省、区、市公共和私人充电设施保有量在平稳增长,截至2018年5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66231个,从2017年6月到2018年5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8273个,2018年5月同比增长59.5%。
政策走势引发市场关注
迄今为止,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出台了多项强力的支持措施。在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购置税、实行双积分管理、购车摇号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新能源汽车免停车费、过路费等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为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等方面或还将连续有重要政策出台,以推进新能源汽车成本降低和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促进在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拓展。
一方面是政策强力推动,另一方面补贴也在逐渐调整。6月12日,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开始正式实施。根据财政部等4个部门此前公布的方案,纯电动车续航150-300公里车型补贴分别下调约20%-50%不等,低于150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
有专家表示,这也意味着一大批技术水平落后的纯电动车企获得国家补贴的额度将大幅减少。新政实施将有效避免行业低水平的盲目扩张,而最终没有技术含量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会被加速淘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的补贴政策可能暂时会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形成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品升级和技术高端化,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逐步调整,同时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环保要求进一步提升,碳交易政策出台的条件日趋完备。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不久前举行的2018中国汽车论坛上就表示,在财政补贴调整后,要研究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长期的经营机制,最终实现碳交易。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碳交易政策配合《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制》、《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暂行办法》,将形成“限值标准+核算办法+奖惩措施+积分交易”的完整制度体系。而通过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未来产业发展或呈现三大趋势
在业内普遍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主流企业均加快了新产品上市的节奏。中国品牌方面,2018年江淮汽车有5到6款新车上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吉利、广汽、奇瑞等也在加速推新品。外资企业方面,大众、日产、丰田等外资企业也加快了在中国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步伐。
实际上,目前各大跨国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非常高涨。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表示,未来该集团将逐步实现整体产品的电气化,在每个车系中都将至少提供一款电动车型,未来将有50多款电动车产品。大众汽车集团CEO穆伦介绍,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未来发展重心。宝马集团也表示将向电动车发起总攻。
另外,在中国,2017年已有十余家企业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专家表示,一些互联网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他们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兵,也是鲶鱼,给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活力,成为行业加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业内人士表示,竞争的加剧会促进技术更加成熟,研发成本会随之逐渐降低,让企业专注于技术提高并降低价格,让中国的新能源车真正形成良性增长。同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给了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的机会,甚至还能成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
二是技术升级加快。有车企技术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能源车技术升级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三大变化。首先是到2020年新型动力电池将实现产业化。其次是轻量化,产业将逐步形成以铝合金、复合材料为主的整车轻量化技术平台,推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链形成。再次是智能网联化,产业逐步实现驾驶辅助技术产业化应用,形成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平台。
三是自主品牌将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迎来了契机。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的经济支柱产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国际化合作。
实际上,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日前,江淮大众首款量产新能源车型思皓E20X正式下线。据悉,这是一款纯电动的SUV车型,搭载了江淮汽车自主研发、行业最先进的液冷电池安全管控技术,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还进一步强化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系统等配置。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该车型基于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框架打造,融合了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精髓,并遵循大众汽车集团的质量管理流程,可以说是中德制造业合作的又一硕果。
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告诉记者,首款产品的顺利下线,标志着江淮与大众的合作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江淮大众公司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