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紧张与产量过剩并存 动力锂电池市场遭遇两重天

2020-07-09      865 次浏览

近日,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公布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锂离子电池的总制造能力预计达200千兆瓦时(GWh),而且大部分产量集中在我国。


与此同时,2017年我国重要公司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24GWh,2018年底预计达到180GWh,且重要公司产量基本超过8GWh,但利用率普遍低于40%。


随着电池产业的发展,产量利用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业界专家称,目前,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出现供应紧张和产量过剩并存的现象。


产量过剩市场向优势公司集中


刚刚过去的六月,以动力锂电池为重要收入来源的宁德时代成功上市。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动力锂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材料、中游电池生产和装备及下游回收利用环节。


一边是资本受热捧,一边是市场两极分化明显,高端优质产量供应不足,低端产量订货不足,呈现出结构性的产量过剩。


在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的发展最为领先,其他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短板。但伴随产量增大,也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在近日召开的我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锂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再次呼吁业界要警惕投资虚化现象,会导致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量出现,产量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量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这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动力锂电池公司产量在逐年新增,但能站稳脚跟的公司数量却在减少。数据显示,我国动力锂电池配套公司已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公司已被淘汰出局。


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一直被几大公司所占领,2017年排位前十的公司出货量占到80%,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公司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针对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产量过剩的现状,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计,行业产量过剩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如何优化产量、提升技术水平,是今后两三年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协同特种产业集结发力向未来


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退坡要转移成本,这使电池公司面对双重压力。


然而,更长远的压力和竞争不止于此。当前,动力锂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公司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公司也将进一步向我国市场发力,我国将成为动力锂电池竞争的主战场。陈清泰提醒,欧美国家的公司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电池公司必须要以全球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陈清泰说,关键是要凝聚优秀的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公司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锂电池的基础研究。


如今,电池公司与整车公司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锂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整车公司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固有关系,转而成为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我国在电池领域技术和应用创新是最快的,但是源头性创新、基础性创新是缺乏的。在张永伟看来,目前电池行业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公司投入不够,还缺乏基础性创新。做基础研究的机构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产、学、研链条还没能打通,没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公共技术基础研究的重任,这或许是未来该产业创新乏力的一个隐忧。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要求动力锂电池公司特种独进显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加强产业和公司之间的协同合作。在陈清泰看来,电池公司应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保障我国动力锂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