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会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发展趋势吗

2020-07-06      1315 次浏览

(文章来源:每日汽车)


随着5G时代来临,对电池四大材料之一的电解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高低温性能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通常,电解液是由溶剂、溶质、添加剂组成的,一般其质量比为80:15:5。超纯级碳酸二甲酯DMC的纯度比电池级DMC的纯度还要高,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延长,有相当重要的用途,所以涨价自然是理所应当。


不过,这就牵引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一个重要的问题,特斯拉国产关于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影响,以及占到纯电动汽车成本近35~40%的电池成本问题。电池材料成本这样涨法,再加上补贴退坡,车企如何降本,就成为重要的思考方向。到目前为止,电池组的生产一直遵循相同的基本程序。一家专门生产电池的公司,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和LG化学,生产单独的电池电芯,然后车企通过pACK把这些打包成电池组装车。


那么,有人脑洞开得比较大,就问为何不整合这两个独立的过程呢?简单来说,方法是将单个电池并联形成电池子模块,然后再将这些子模块组装成车辆所要的动力锂电池模块。而且,特斯拉还为这个组装专利设计了新的冷却方法,可以使用来冷却的液体直接经过电池组来降低电池组温度,也可以将散热片装到电池组中降温,或者用特殊的封装材料来实现降温。


那么,取消模组能出现怎么样的效果?根据宁德时代的数据,CTp电池包体积利用率可以提高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10%-15%,可以达到200Wh/kg以上,电池的制造成本也大幅降低。蜂巢给出的数据是,与传统590模组相比,CTp第一代减少24%的零部件,第二代成组效率提升5-10%,空间利用率提升5%,零部件数量再减少22%。


这关于车企似乎是个好事。但是,假如我们再深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围绕着去不去模组,背后是pACK权力的争夺。从利益角度来看,pACK要比模组要赚钱,而电池供应商只有转变为CTp整体解决方法,之后才有机会去做整个pACK。而新能源车企面对电动汽车的成本压力和能量密度压力,CTp方法正好为降本增效供应了一个解决思路。但是,CTp是“真香”的解决之道吗?


在动力锂电池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方式也并不局限在电芯集成形式,还包括材料选用、工艺优化、标准化、大模组等。早期A123采用过扎带;LEAF采用过软包集成小模块,集成大模块再集成pACK;标准VDA355mm长度的模组是国外率先推出的,大众推出了MEB590mm长度的模组;特斯拉更是搞出近2米长的超大模组。


而省略模组的做法之前不是没有,商用车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就用过。尽管将pACK的生产过程与电芯CELL的制造过程集成在一起似乎非常合理,毕竟,降低整个pACK成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样做不是没有隐患的。从电池生产的角度来看,电池模组是通过串并联方式组合,加装单体电池监控与管理装置后,作为中间连接件,电池模组的结构还必须对电芯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用途。


此外,模组还要具备以下功能:满足完好固定电芯位置并保护其不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满足载流性能要求,满足对电芯温度的控制,遇到严重异常时及时断电,防止热失控的传播等等。而取消电池模组,直接由电芯组成电池包,显而易见的是电池的可靠性就会降低,新增了电池安全的管理难度。


所以,CTp电池包就对电芯的产品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根据业内技术人士的说法,采用CTp会导致电池未来开发的灵活性受限,因为一旦定型之后,pACK就不能有大的改动。改动必然带来成本新增,配一款新车就要重新做一遍模组实验,做一遍pACK实验。总的来看,电池包结构的优化只是辅助手段,通过结构的优化来提升能量密度的空间是有限的。核心还是在于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我们都了解,特斯拉虽然公布了专利申请,但并不意味着该专利将用于特斯拉的汽车生产线。特斯拉公布了大量的专利,但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实现了。不过,这个电池技术的试探,正在拷问整个行业的未来。北汽新能源搭载CTp电池包的EU5能不能获得市场上的成功,我们还不清楚。


CTp只是电动汽车技术方面的一个突破方向。其实,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固态电池。假如固态电池能够进入量产,CTp才有真正的未来。可以说,CTp还是一种“坐等变天”的技术。在某些专业人士看来,未来真正实现CTp的,应该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没有液态电解质,可以在内部进行串并联,做到48伏、96伏甚至更高电压都没问题。”而CTp电池包省了一些内部结构组件,提高了电池包体积的利用率,间接地就提高了系统能量密度。


目前可以说固态电池的路线重要有两种,一种是丰田的硫化物路线,还有一种是国内的氧化物路线。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前采用高镍正极+准固态电解质+硅碳负极可以实现300Wh/Kg,2025年前采用富锂正极+全固态电解质+硅碳/锂金属负极电池可以实现400Wh/Kg,2030年前采用燃料/锂硫/空气电池实现500Wh/Kg。”


假如真能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将是给锂离子电池领域乃至汽车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究竟谁能胜出?目前我们还不好说,未来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