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虽火 但市场玩不起

2020-06-06      1128 次浏览

欧盟委员会于六月二十三日宣布,欧洲最大的研发计划之一的石墨烯旗舰项目规模将上升一倍,将有66家新的合作伙伴获邀加入,欧洲石墨烯的科研实力将得到加强。


据悉,上述新增的66家合作伙伴来自19个国家,其中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和以色列是第一次加入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合作伙伴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中小型公司,显示出市场对石墨烯的兴趣不断新增。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太阳能电池等储能产品中。


但上述人士表示,尽管目前国内石墨烯研发技术已经能够做到部分产业化生产,但由于成本过高,市场需求不被看好,因此迟迟未有公司真正投产。“眼下要让石墨烯真正进入电池领域,降低成本是关键。”


石墨烯能做什么?


那么我们可以用石墨烯来做什么?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石墨烯可以让电子产品的屏幕更清晰且具备柔性特质,这些产品将比以往采用硅材料的设备更薄、更快、更便宜。另外,续航时间长的电池也可具备防水性能。


2011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石墨烯和硅为原料制造电池,该大学表示这种电池可以让手机“电池用上一周,每次充电只需15分钟”。


2012年,美国化学学会表示,石墨烯技术进步将使得“手机薄如纸张,能够折叠装入口袋”。


亚拉文博士正基于石墨烯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包括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光传感器,它们的体型比以往更小。


上周,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合作的三星尖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三星已找到在硅片上制造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三星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司可以开始制造“柔性显示屏、可穿戴产品和其他下一代电子产品”。


科技博客Extremetech撰稿人塞巴斯蒂安安东尼(sebastiananthony)表示,三星的突破最终将成为“石墨烯商业化的救命稻草”。


三星并不是唯一研究石墨烯的科技公司,IBM、诺基亚和SanDisk公司的研究人员都在尝试用石墨烯材料创造新型传感器、晶体管和存储器。


从纳米材料到稀土材料,从氢燃料动力电池到铝空气电池,从三元锂到石墨烯,诸如此类的高科技、新概念名词,往往带着看似风光无限的前景,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尽管这些新产品也许只是存在于某个实验室的原始模型或初级产品,尽管这些新概念可能只是存在于科技杂志的一篇创新论文或前瞻性报道,尽管不少新技术目前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尚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炒作热点。


资本不会放过任何可能获利的机会,这些热炒的科技名词一次次让资本市场兴奋,相关概念股票动辄以持续涨停板作为回应。也许,不少人还不完全清楚这些科技名词的真正含义,但是相同可以在资本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如今,这种科技概念的炒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范围也逐渐从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诸如光伏、稀土、石墨、锂电等,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业内公司摩拳擦掌,也想在这场科技盛宴中分一杯羹。


关于资本市场的炒作,不论是炒家别有用心、利用消息,还是散户趋之若鹜、趁势跟进,或者公司放烟雾弹、一博眼球,都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但是,当这种炒概念的游戏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时,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诸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领域,不少公司动辄冠以高科技之名,搞的却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是空手套白狼,仅仅是利用科技概念捞一把,以实现跑马圈地、关联交易、投机获利的目的。高科技的光环,让这些项目和公司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有些地方政府一听上马的是高科技项目,大笔一挥,大批资源、土地、投资如数奉上,本想和公司一起名利双收,但是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当潮水退去,才能了解谁在裸泳。科技概念、新兴产业不一定就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君不见,我国曾经遍地上马光伏项目,最终却尸横遍野,大到无锡尚德,也难逃破产清算命运;而上游不少有机硅加工公司,更是无视环保法规,生产场地漫天烟雾,不少工人因此罹患尘肺病。君不见,我国大批公司投身稀土材料开发产业,生产的高端产品屈指可数,有人打着高科技旗号,干的却是乱采滥挖、低价出口的勾当。君不见,部分地区大力发展石墨产业,美其名曰资源高效利用,最终却把污染留在了当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这些公司一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二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判,三没有科学的项目规划,仅仅靠炒高科技概念,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关门大吉或者苟延残喘,留下烂摊子交给地方政府收拾。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不是资本游戏,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公司上新项目、新技术时,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时,也要本着审慎的态度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更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赶鸭子上架。此外,新闻媒体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客观准确报道相关的消息来源和新闻背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供应可乘之机。


比亚迪万向领衔新能源车市锂离子电池厂边缘呐喊


在2013年九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有关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情瞬间引爆,不仅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并且新能源汽车投资骤增,有实力的公司纷纷投身这一市场,而占据了新能源汽车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更是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这场越演越烈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锂电公司并没有深入其中,而是摇旗呐喊,为电动汽车争取更大话语权。缘何如此?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通知》的出台,在2013年十一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等23个城市,与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5个省份城市群成为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群)。紧接着在2014年一月,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公布,目前已经确定40个城市或区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示范城市数量接近90个,示范车辆总数超过40万辆(截至2015年底)。各示范城市或城市圈已经开始制定执行方法,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已经出台执行方法。


2014年二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公布《有关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动力电池汽车的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


新的补贴标准为:上述车型2014和2015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5%和10%,从2014年一月一日起开始执行。而根据此前的文件精神,2014和2015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10%和20%。在本次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现行补贴推广政策已明确执行到201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为保持政策持续性,加大支持力度,上述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执行补贴政策。


投资规模骤然增大


新政策的执行,尤其是破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之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规模骤然增大。一方面是现有汽车生产公司开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比亚迪不仅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投放市场,还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迅速成为行业翘首。北汽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公司Atieva25.02%股权,未来将与其合作开发一款高端新能源乘用车,这款车将与奥迪A6L同一级别。万向集团斥资1.5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进一步壮大其电动汽车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是其他行业巨头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神华集团子公司神华科技拟在四川遂宁经济开发区投资20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中聚电池旗下香港五龙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生产基地—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三月十九日正式开始动工。


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仅2013年十二月就高达5581辆,约为前11个月的一半,全年销量17642辆,同比上升超过40%。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同比上升约为20%。


进入2014后,四部委降低了补贴削减幅度,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新能源汽车销售维持快速上升市场。2014年一月和二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682辆和1738辆,1-二月累计销量达到3420辆,同比上升超过50%。比亚迪成为最大的赢家,持续两月均位居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首位,累计销量1861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以上,继去年十二月上市以来,比亚迪秦订销已超过6000辆,其市场热度远超预期。


动力锂电池市场并未扩大


尽管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但背后也不乏隐忧。2014年1-二月销售的3420辆新能源汽车均为电动汽车,但纯电动汽车的数量仅为977辆,占比不到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2013年的83%。


按照一辆纯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容量平均为30KWh和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锂电池容量平均为10KWh计算,2014年1-二月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为55MWh,而2013年同期约为59MWh。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上升50%的情况下,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反而有所缩小。这表明我国锂电公司奋力鼓吹的努力化为虚有,动力锂电市场并未如同期望那样快速上升。这也使得我国锂电公司想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分一杯羹的想法落空。


锂电公司缘何遇冷


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除了比亚迪、万向等少数具备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锂电公司能够长袖起舞外,绝大部分公司只能是在外围摇旗呐喊。尽管我国很大锂电公司趁机布局动力锂电领域,但如前面所述动力锂电市场并没有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火热显着上升。锂电公司缘何遇冷?其根本原因在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国家财政补贴是落在新能源汽车公司手上,锂电公司没有拿到哪怕一分钱的补贴。这就意味着行业主导权是在新能源汽车公司手上,锂电公司只能被动地根据车企的意图来发展动力锂电池。


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来说,产业化技术成熟、市场接受程度高、销量好的新能源汽车才是其研发重点。从当前情况看,纯电动汽车尽管技术基本成熟,但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便捷、安全性尚存疑问等因素使其市场接受程度较低。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较低、使用便捷、不存在续航问题,加上国家补贴力度不低,市场销量较好。这就使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当前的发展热点,对动力锂电的市场贡献有限,从而制约了锂电公司获利的可能性。关于锂电公司来说,动力锂电市场规模增速有限,而国家补贴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锂电公司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其次,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生产公司不会放手动力锂电池。第一,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所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关于汽车生产公司来说,不掌握动力锂电池的绝对主导权的话,极其容易丧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就如同现在的燃油汽车,引擎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上,我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第二,在新能源汽车中,动力锂电池的成本比重随着电池容量新增而增大,关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动力锂电池的成本高达40%-50%。不管是从控制成本角度还是提高利润率方面,新能源汽车公司都会将动力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控制在自己旗下,而不是放任给锂电公司。


第三,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公司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反应技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没有完全掌控动力锂电池生产之前,为了保证采购体系的稳定性,车企的动力锂电池采购商至少在两家以上,这就大大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核心技术泄露的可能性,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以上也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产业纷纷采用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自己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的原因所在,如北汽就联合韩国SK联合成立北电控动力锂电合资公司将在北京投资建设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而万向就收购美国的A123发展自有的动力锂电池技术。


再次,我国锂电公司竞争实力有限。我国锂电产业起步较晚,形成规模重要是在2000年之后,发展的重点还在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近几年开始加大在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方面的发展力度。


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公司有200多家,但有实力参与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电池竞争的公司还非常少,重要还是集中在几家龙头公司,如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目前,比亚迪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实力最强,不仅在于动力锂电池自身方面,还在于其有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而其他如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尽管实力不弱,但缺乏固定的动力锂电池订单,一直进展不大。从事动力锂电研究生产的公司实力有限,汽车生产公司在采购时就会万分谨慎,加上电动汽车的存在诸多问题推广艰难,锂电公司很难从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


当然,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不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等。就锂电公司而言,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饕餮盛宴中,除了面对同行的竞争外,还有来自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的压力。要想从中分一杯羹,与车企合作开发动力锂电池或者作为单体电池供应商无疑会是更好的选择。松下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特斯拉的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松下未来几年内至少为特斯拉供应超过20亿美元的单体电池,而在特斯拉准备建设的超级电池厂中,松下也有望参与其中。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