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频频突破 为何手机续航仍然原地踏步?

2020-06-02      879 次浏览

据外国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外都加强了关于新型电池体系的研究力度,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始终没有一种更好的电池体系面市。其原因非常简单,这些新型的化学公司由于新型电池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急于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正处在其完全工业化前的纠结观望时期。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美国能源部替代能源高级研究计划(ARpA-E)重要负责人艾伦·威廉姆斯(EllenWilliams)在一夜之间登上了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他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说:“我们已经在电池体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尽管目前美国能源部替代能源高级研究计划所支持的75个以上的能量存储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但是在制造低成本、结构小巧简洁的储能设备方面,仍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非常多的新型创业公司都更加接近于具有能制备出一种集经济、安全、结构简洁、高能量密度于一体并且能够保障其成本低于100美元每千瓦时的储能设备的能力。但是假如想要把能量存储设备的价格控制在100美元每千瓦时以下,那么必然会引发一个电偶腐蚀效应(电偶腐蚀效应是由于腐蚀电位的不同,造成同一介质中异种金属接触处的局部腐蚀)。所以假如想要克服这些问题,就要利用可在生能源,尽管像太阳能、风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使得电动汽车变得更加轻便简洁,成本也更加低廉,但是这些可再生能源只有在阳光普照,或者狂风肆虐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因此这些电池始终没有得到完全的商业化,现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加快化石原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加快其工业化、市场化的步伐。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一直强调新型技术革新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现在,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汽车制造商关于原有锂离子电池进行改造与提升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不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


事实上,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相信,想要使得能源存储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要采用一种全新的化学和物理的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锂离子电池几十年来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网络规模存储系统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巨大的成就。今年五月份,美国能源部举办了一个主题为“超越锂离子电池”的主题研讨会。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九次强调技术的革新,也是向技术创新迈进的又一次尝试。


固体能源系统创始人齐超虎宣布,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锂金属电池(该电池的阳极是由金属材料充当,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石墨材料),该电池显著的提高了电池设备的能量密度,大大的超越了目前市面上的电池设备。


齐超虎说:“在长达十几年的新电池系统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障碍就是:如何把一个想法顺利的转换成一个产品,而这关于电池系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很有可能你提高了某一个各方面的性能,但是你又不得不付出另一个方面性能下降的代价,如何寻求其中的平衡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能量存储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多样性的难题:目前存在着相当多的电池技术,从泡沫电池系统到流体电池系统再到外来化学品系统,如此众多的电池技术,却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脱颖而出,吸引最多的资金支持以及科学研究,这也导致了研究的分散性与不确定性。


根据卢克斯研究的最近一项分析表明:目前在能源储存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亿美元。一些新型的创业公司研发的下一代电池——ie电池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获得了超过4千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特斯拉将会对其生产锂离子电池的Giga厂进行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而这个投资数量是很难超越的,其投资缺口也是很难补平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材料学教授戈尔德·西德(GerdCeder),他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对新的电池体系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西德在采访中称:“假如想要建立一个小型的生产线,并且对所有的细节进行研究来制备出我们所要的产品,这一整个过程下来,大概要花费5亿美元的前期资金。汽车制造商们在对一个新的产品做出出售决定之前,都会花费几年的时间对其新的电池体系进行测试,但是设想一下,有那个公司愿意在只有每年5千万美元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投资5亿美金来对新电池体系进行投资呢?”


即使是新型电池体系制造商们愿意努力将新型技术推向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有关如何扩大生产、寻找消费者的重重难题。之前的莱顿能源和A123体系最终都在发展更加有前途的新型电池体系后,因为其现金需求量迅速攀升,但是,产品的需求量却未达到预期,而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另外的两个新型创业公司都因为收入难以达到投资者初期预期的价格而在其还未达到大规模生产并且出现可观的收入之前就被其他公司收购。


与此同时,世界三大电池制造商三星、LG以及松下公司都以及调整了其投资策略,相较于对一种新型的化学物质以及自由基电池技术的投资而言,三大电池制造商,更倾向于对其原有产品进行改善方面的投资。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