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电池行业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蓄电池生产公司的利润率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公司亏损面扩大,部分公司倒闭转产,我国电池行业面对严峻挑战。造成全行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包括:
一、电池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我国蓄电池行业目前面对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困扰。由于世界各国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铅、镉、镍等有色重金属在本国的生产,以转嫁对本国环境的污染;此举造成了电解铅价格猛涨,从2003年的每吨4500元上涨到今年年初的每吨1.3万元;镍价格从去年年底的每吨15万元左右,现在涨到每吨接近45万元。此外,原材料钴、镉、天然锰粉、锌粉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飚升。由于出口产品的售价是随合同签订而早已确定,原材料涨价后,售价却不能同步跟随,结果出现了出口越多,损失越大的局面。加之国内电池生产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它们近年来积累率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相互纠结都直接导致国内电池公司步履艰难,不得不纷纷减少产销规模,以求降低损失。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电池产业的影响
2006年九月十四日,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有关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根据《通知》规定,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的出口退税政策被取消;而早在2004年,电池的出口退税率便开始逐年下调,并将逐步全面取消退税。目前铅酸蓄电池、氧化汞和镉镍电池已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此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据有关机构统计,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新增约1个百分点;所以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将降低电池出口市场竞争力,这将加速电池行业的重新洗牌,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公司将严重亏本,甚至面对倒闭。
三、国外绿色壁垒对我国电池产业的影响
根据欧盟《官方公报》最近颁布电池及蓄电池指令,关于电池中的铅、镉、汞含量提出了更严格的指标要求,并涉及承担昂贵的回收费用。依据REACH法规和RoSH指令,提高了电池注册费用和检测费用,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生产成本和出口销售成本。
欧盟等发达国家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已使得出口电池成本大幅度新增,一些中小公司不得不因为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而放弃海外市场。
四、国外反倾销与技术壁垒对我国电池产业的影响
我国电池行业接连遭遇美国337碱锰电池调查案、美国337铅酸蓄电池调查案,美国氢镍电池公司征收我国公司专利费,美国和日本锂离子电池专利案等知识产权案,为了应诉,耗用了我国应诉公司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销售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最近,我国电池行业还遭遇韩国碱锰电池反倾销日落复审,印度干电池反倾销日落复审。先后经历了针对铅酸蓄电池等产品十多次反倾销,电池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
有些反倾销案和337调查因涉案公司不应诉,而导致整个行业排除在起诉方当地区域市场之外。在当前应诉基金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公司的压力很大。
五、人民币升值对电池产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1:8.3,调整为目前1:7.5左右。我国电池产量中约80%为出口,人民币升值,而电池出口价格难以提高,则明显提高电池出口成本,使公司经济效益下降。
六、运输费用提高
随着能源紧张,电池运输费用提高。许多地方交通部门将铅酸蓄电池和镉镍电池视为危险品运输,并强征费用,提高了公司的负担,影响经济效益。
七、电池行业职业病危害状况严峻,环保治理投入提高
铅酸蓄电池和镉镍等碱性蓄电池的正负极重要原材料是铅、镉、镍等有色重金属的化合物,尤其金属镉及其离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和毒害用途,制造过程扬起的粉尘、出现的废水及废弃物,通过各种污染途径被人体摄入后会不断沉积、发生用途,最终导致中毒者的骨骼疏松、造血功能和肾脏受损。电池污染土壤或水源,并再次通过生长的植物、蔬菜侵入人体后进行深度侵害。
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代价的今天,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苏醒和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几大类蓄电池的毒害影响被广泛而深入的关注。2004年惠州超霸电池公司因发生145名员工镉中毒而被当地政府责令永久性停产,事件的延续处理结果于2006年十二月十日经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题为《半小时观察:致命的电池》)播出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继而引发无锡松下电池厂因隐瞒员工镉超标体检报告而导致停工、停产、高管引咎离职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镉中毒事件的纷扰在全国各地、尤其在镉镍电池生产厂家迅速蔓延,席卷得沸沸扬扬,大家谈镉色变。为了改善电池公司的环保治理,公司新增了环保投入,提高了经营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电池公司面对重重困难,为此我国电池工业协会将积极引导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公司应加强技术、工艺和设备的革新力度,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因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改进生产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量的步伐,尽快转型,向生产高效、环保、节能电池的方向前进,促进电池行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