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该战略联盟的定位是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级氢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到场。业内人士表示,该联盟的成立意味着氢能产业将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布下重要一子。
面向未来的能源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一,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氢也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宇宙质量的75%都是氢。
氢能有哪些特点?
首先,来源广泛。氢既可以借助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用低碳化技术制取,也可以通过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备。第二,燃烧热值高。除核燃料外,氢的热值是所有燃料中最高的。其热值为液化石油气的2.5倍、汽油的3倍。第三,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可循环利用,氢气无色、无味、无毒,燃烧生成水,是可循环使用的清洁能源。第四,利用形式多样。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技术装备作重大改造。同时,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直接产生电能,为燃料电池车、分布式发电设施提供动力。第五,可储能,可以实现持续供应、远距离输送。
如果氢成为重要能源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万钢表示,发展氢能源对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意义重大,其中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行布局是当务之急
目前,多国政府出台了氢能发展战略路线图。日本近年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超1500件专利。2017年,宝马、奔驰、通用汽车已开始商业化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也将氢能利用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
2016年3月份,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任务;把氢的制取、储运及加氢站等方面的研发与攻关、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等作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把大规模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氢气储运技术、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等列为创新行动。
2017年,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氢气储运技术发展,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形成较完整的加氢设施配套技术与标准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多地表现出强烈的发展积极性。
2016年8月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首个“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在江苏如皋正式启动,目前如皋已拥有10余家氢能企业且发展态势强劲。
2017年9月份上海正式发布文件,规划2020年建设5座至1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3000辆;2025年建设5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车3万辆;2030年实现产业年产值3000亿元。
2018年1月份,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方案出炉。规划建议,到2025年,力争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世界级新型氢能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能源集团的前身是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目前,该集团煤化工领域年产超过400万吨氢气,具备供应4000万辆燃料电池车的制氢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其探索的煤制氢路线,成本是天然气制氢成本的70%至80%,是重油或石脑油制氢成本的60%至70%。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表示,目前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相对滞后。
商业化刚刚起步
就实际应用而言,氢能商业化仍有长路要走。最关键的是,需要找到廉价制氢技术。氢能是二次能源,它的制取需消耗大量能量,且目前制氢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寻求可规模化的廉价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万钢表示,与国外产业巨头积极介入不同,我国能源与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对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介入程度有限,至今产业发展仍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
同时,我国基础研发与核心技术投入不足。在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寿命、低温启动、成本以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此外,尽管早已列入新能源汽车补助范围,但合适的商业化市场模式尚需探索,特别是新兴应用领域支持不足。
他表示,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同时推动燃料电池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氢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分析人士称,此次氢能联盟成立,或将提升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市场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进入规范与加速发展新时期。
本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