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概念近期表现活跃,美股特斯拉(TSLA)十四日上涨9.05%,同时A股十四日、十五日Wind特斯拉指数收盘也分别上涨4.59%和0.09%,相关产业链公司因此获益。此前,高盛公布对特拉斯的研报,给与买入评级。
特斯拉产业链有何特点?未来如何看待产业链公司?中信建投证券电新首席分析师杨藻团队对特斯拉专题进行深入解读。
1
进化时代
销量霸榜
2019年,特斯拉全球销量达36.75万辆,创造新记录。其中Model3是年度最佳销量单品,2019年全年实现销量30万余辆,超过我国2020年全年纯电动乘用车单品销量前五名之和,同比2018年实现翻倍上升,而且对同等定位的燃油车型也形成了一定程度威胁。
性能霸榜
特斯拉的重要产品(Model3、已公布部分技术参数的ModelY)续航长、电耗低;国产版Model3受限于相对保守的电池方法技术指标有所降低,但仍然在与重要国际竞争对手id.3、leaf、iX3的竞争中占据上风,遑论工况续航不足300km的Golf电动版;和自主车企产品相比,Model3国产版的重要竞争优势在于更低的电耗、验证更充分的辅助驾驶以及部分品牌溢价;双电机长续航版续航最佳之一,同时电耗控制出色。
公司产品的畅销、性能的出众很大程度源于其力求性能领先的技术极客特质。
极客技术关键词:电子电气架构,直达行车电脑级别;软件升级,OTA(OverTheAir-空中升级更新)引领潮流
充能-储能-用能的能量流关键词:交流异步/永磁同步电机;碳化硅基MOSFET电控系统;超级快充站&;400V-250kW第三代快充
2
电池风云
特斯拉动力锂电池布局:长寿命&;无钴愿景
动力锂电池的长寿命化是新能源车产品竞争力增强、保值率提升、消费者认可的关键内容之一;包括电解液添加剂在内的底层材料领域的开发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核心路径。
特斯拉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初步体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4000次以上深充深放),而重要动力锂电池公司同样在此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在不太远的将来,新能源汽车有望实现和燃油汽车的同寿同权。另外,长寿命电池和高镍的兼容性相对较差,适当的钴含量则大有裨益,这也说明动力锂电池对钴仍将有相当程度有效需求。
特斯拉收购电池技术:理想与探索
(1)干法正极:三元迎倍率挑战,硫系或奇兵出击。
干法正极材料(三元)的重要难点在于材料均匀性不足导致的电池倍率性能劣势,中镍性能指标尚难言优秀(1:1:1对应0.5C/1C,2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5%),后续性能提升要大量工作。
同时我们对前瞻性的干法硫系正极材料及对应锂硫电池表现出较大兴趣;无钴电池也可能指代使用干法硫系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锂硫电池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倍率不高、寿命不足、自放电较明显、体积能量密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仍需解决,所以材料体系构建、机理分析与性能测试等更多的理论有待完善、实验有待完成、数据有待披露。
(2)干法负极:倍率同迎接挑战,期待预锂化硅碳突破。
干法负极材料的重要难点同样在于材料均匀性不足导致的电池倍率性能劣势;但是干法预锂化在硅碳负极本身的性能进一步完善过程中或有相对较好表现。
(3)离子液体+富硅负极:瑕瑜互见,前方高能。
我们认为:离子液体+富硅负极电池技术的重要难点在于离子液体的高昂成本、低温电导差,高温电池容量衰减大,硅基负极材料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和表面状态改变显著;最终体现为电池的循环寿命偏低、倍率性能较差、使用温度范围受限。
但是我们也同时认为,硅表面包覆、离子液体改性等手段使电池性能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依托此技术路线的高能量密度电池(300Wh/kg以上,维持倍率,循环寿命从100次到可接受程度)实现前景相对较高。
尚存差距,特斯拉已知电池技术pk我国龙头
特斯拉在动力锂电池领域的入局相当程度上对提升产业景气度、吸引人才进入相应领域有积极用途,但是进行动力锂电池基础研发、建设测试线及有限最终量产的可能性远大于大规模扩产。现有动力锂电池产业格局大概率不会被特斯拉颠覆,现有材料体系大概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产业的主流选择;立足低成本需求的中低端车型磷酸铁锂离子电池部分回暖、立足长续航需求的三元高镍化等技术趋势确定性强;长寿命电池技术(中镍钴稳)趋势确定性强。
我国动力锂电池供应链和特斯拉的关系仍将仍以优势互补为主。历经发展,我国动力锂电池供应链从弱到强,并且诞生了国际性电池龙头和一批出色的材料、结构件等公司;符合产业趋势、技术实力强劲、成本控制到位的供应链公司有望持续获取新能源汽车产业腾飞红利。
特斯拉是卓越的先驱和合作者,但我国动力锂电池供应链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命运始终在自己手中。
3成本谋划
性能+性价比
特斯拉Model3的国产化真正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市场,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结构有望和燃油乘用车进一步趋同。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性能和性价比的要求,公司对利润的要求都引导国产化率提升、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
特斯拉我国供应链
2020年,特斯拉有望实现其零部件国产化率从30%到近100%的转变。多家公司进入特斯拉供应链,零部件内容涵盖动力锂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白车身、底盘、中控系统等。另外,多家电池材料公司是松下、LG化学与宁德时代的供应商。
宁德时代联手特斯拉
采用宁德时代三元CTP电池包,电池包体积保持不变,在保守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218Wh/kg)情景下,特斯拉Model3长续航双电机版可以获得约12.3%的工况续航提升;在高电池单体能量密度(245Wh/kg)情境下,特斯拉采用宁德时代CTP技术可以获得约26.4%的工况续航提升;在高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低电耗情境下,工况续航可以新增32.1%。
采用铁锂CTP电池包,电池包体积保持不变,在较高的体积/质量成组效率加持下,特斯拉Model3长续航双电机版可以获得近似的带电量,整备质量造成的电耗新增对工况续航影响有限,最终产品工况续航可基本保持,并有较大程度降本用途;如用于标准续航版车型,使用技术参数可完全对标,并发挥降本用途。
特斯拉国产化降本
高度国产化使得Model3的物料成本可分别降至15万余元(电池技术路线沿用)和不足14万元(电池技术路线更换为宁德时代铁锂CTP);成本总计分别降至17万余元(电池技术路线沿用)和16万余元(电池技术路线更换为宁德时代铁锂CTP)。
我们估计,保持25%毛利率对应标准续航版的降价幅度分别为9万余元/28.3%(电池技术路线沿用)和近11万元/33.4%(电池技术路线更换为宁德时代铁锂CTP)。在技术降本、大幅让利共存的假设情景下,Model3标准续航版的售价将低至不足22万元。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Model3长续航版和后续ModelY车型。类似的测算方式显示,即使不采用铁锂CTP电池技术,Model3双电机长续航版在25%毛利率情景下售价也低于30万元;ModelY双电机长续航版可能低于40万元,单电机版本售价更低。
特斯拉产品在面对奥迪A4L、宝马3系、奔驰C级燃油车型竞品时更加从容;在面对国际龙头车企纯电动汽车型竞品(考虑国际版售价)时几乎可以实现降维打击。即使不考虑新能源汽车积分等额外的政策积极因素影响,特斯拉Model3/ModelY仍大概率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4峥嵘渐现
销量持续强势
百尺竿头,2020年1季度特斯拉产销保持高增速。
2020年同比2019年,产量增幅33%,其中ModelS/X增幅9%,Model3/Y增幅39%;销量增幅40%,其中ModelS/X增幅1%,Model3/Y增幅50%。从产销规模和增速来看,Model3/Y都是特斯拉的主力产品。事实上Model3在2019年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景气。
疫情下的特斯拉
美国方面:
我国方面:
2020年三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含特斯拉)5.6万辆,同比下降了49.2%,环比二月上升了4倍。1-三月销量同比2019年因高基数、疫情影响有一定程度下降,和2018年水平相当。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相对优势使得B级轿车占比从2019年的极少提升至2020年1-三月的约23%。
特斯拉上海厂受疫情影响有限。虽曾于一月三十日起暂时关闭,但二月十日开始复产,二月二十日即全面复产;线下门店二月十七日开始逐步恢复营业。总体而言,2020年1-三月,特斯拉Model3国产化效果显著,仅以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一款车型即取得了较高的销量。
特斯拉后招分析
Model3长续航单电机版的强势使得标准续航升级版锋芒不再,成本充分降低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们认为,特斯拉推出长续航单电机版并定以相对亲民售价也就意味着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暂非CTP,以图早日上市销售)的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车型受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其产销规模或超市场预期。
我们估计,搭载55kWh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可降本近万元,使得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的成本差距拉大到4万元以上;这种差距有利于灵活调整定价体现整车定位的差异化,并吸引更多消费者。如面世顺利,采用非CTP技术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2020年销量或达5万辆。
我国供应链对特斯拉Model3成本降低的显著用途或将引发更深远的影响,特斯拉国产化契机之下,以动力锂电池为代表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将统治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电池材料出发,从电芯-模组-电池包到电芯-模组-电池包和无模组电池共存按需选择,从性价比为主到性价比-性能兼顾,最终成功走向全球。
建议投资者关注全球动力锂电池龙头公司及产业链优质供应商:
正极材料: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厦门钨业、德方纳米、湘潭电化;
负极材料:中科电气、凯金能源;
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
隔膜:恩捷股份;
结构件:科达利;
电气部件:宏发股份。
风险分析:特斯拉Model3销量、成本降幅不及预期,磷酸铁锂版本车型面世节奏不及预期;ModelY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特斯拉产品技术竞争力优势降低;动力锂电池性能增幅不及预期、成本降幅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不及预期;新冠疫情对产业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