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应用化学》刊发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能源器件取向碳纳米管纤维。
基于这一技术制造的新型太阳能纤维电池,使人类随时随地、高效使用太阳能的梦想有望成为现实。未来人们穿在身上的衣服、戴在头上的帽子、拎在手里的包都能自我发电,可给奄奄一息的手机充电。而目前占地面积庞大的发电站,未来也许将被一个桌子大小的机器所取代。
彭慧胜的团队11日向记者展示了由这种新型电池。它像头发丝一样细,直径只有60-100微米。彭慧胜介绍,它们可以像普通化学纤维一样编织成衣服、裤子等纺织品,成为一整块可穿在身上的大太阳能电池,并实现自身发电。
这种新型太阳能纤维电池,在将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同时,还能把这些能量储存起来,而不需要外接其他蓄电池或储能设备,即使在没有日光、又对光电需求量更大的夜间,人们也可随心所欲地使用太阳光能源。而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无法做到。
据悉,碳纳米管纤维已在防弹衣、特种航天、医疗和体育器械等广泛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质量轻、可编织,且价格极其低廉,100米的价格仅为几元人民币,这使其大规模运用成为可能。
该项目曾被《自然》杂志评为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之一,《应用化学》将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审稿专家一致认为,彭慧胜课题组用一个非常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一根纤维上同时实现光电转换和储能,这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对于全纤维状能源系统迈出了关键一步。
彭慧胜还透露,将碳纳米纤维制成太阳能电池的过程基本无污染,效率高,制作工艺相对来说也较简单,具有大量稳定生产的可能性。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公司瞄准了这块潜在利润巨大的新领域。但他表示,科学家还要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编织时如何安排好纤维的正负极。中新社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邹瑞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