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九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三名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B.Goodenough)、M·斯坦利·惠廷厄姆(M.Stanley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Yoshino),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这使诺贝尔奖和汽车业的发展发生了奇妙联系。
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所言,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广泛用于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各种产品,并可以储存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大量能量,从而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假如没有锂离子电池,许多电器产品很可能还是笨重无比的大家伙,便携通信设备也同样不会那么便携,轻薄的智能手机更无从谈起。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也成就了电动汽车革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革命,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此次获奖的97岁的吉野彰被称为“锂离子电池之父”。1985年,他在古迪纳夫研制出的阴极基础上,开发出了首个接近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一个轻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电数百次的电池由此产生。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将锂离子电池成功商业化,正式将锂离子电池推向市场。关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前景,吉野彰始终充满着期待,他认为,锂离子电池重新含义未来。
无论汽车有多少新款型,使用多少新材料,新增多少新功能,动力源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确实,与动力锂电池发展相对应的,是电动汽车产业的空前繁荣。电动汽车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和限制噪音污染,为传统汽车供应一种清洁的替代品。车载锂离子电池进入高潮至今只有十年历史,虽然和笔记本电池20多年的历史相比并不长,但它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欧洲、我国等国家和地区正计划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汽车,正在促使以内燃机为主导的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一场重大变革,传统汽车业在经历转型。
从现在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应用看,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脑,约占锂离子电池使用量的2/3左右,而第二大领域便是车载电池。因此,从另一方面看,电动汽车的出现,给锂离子电池打开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遇。
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将汽车电动化视为当下的一大战略规划。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200万辆,市场占比份额达到2.1%,同比上升72%。华尔街研究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表示,未来20年,电动汽车可能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40%,以及全球汽车保有量的30%。目前,电动汽车中车载电池的成本已经占据三分之一,车载电池市场规模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汽车行业在转型中,一方面在摸索推出新的车型,另一方面在加紧研发和制造车载锂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中,目前已经形成日本、我国、韩国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K、LG和我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龙头公司,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许多国家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尤其是充电站,以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方面我国也十分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车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
为了抗衡亚洲电池厂商,2017年十月,欧盟就宣布启动电池产业联盟,大众、宝马、戴姆勒、雷诺、西门子、巴斯夫、索尔维、Northvolt等厂商纷纷加入。去年五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德国厂商加大在欧洲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力度,支持本土化生产。其他投资和谈判合作也在欧洲纷纷展开。
此外,整车厂家为了掌握在电动汽车行业的控制权,提高在供应链体系的议价能力,开始自己涉足电池制造,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比如,大众不仅制定了到2028年旗下各品牌基于其电动平台共销售220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还决定将更多核心的动力锂电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斥资近10亿欧元自建电池厂,还通过收购电池公司来获取新技术,提升研发水平。
在未来车载锂离子电池的战国时代,电池的品质、成本、安全、技术升级,将是行业竞争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