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日,长城控股与复星高科宣布,双方旗下子公司将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生产三元锂离子软包动力锂电池(以下简称“软包电池”),并协力打通在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各关键环节。三月六日,亿纬锂能(300014.SZ)公布通告,称子公司亿纬集能收到现代起亚软包电池订单,未来六年订单需求将达13.48GWh。这是其继进入戴姆勒供应链后,再次在乘用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以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温为背景,此前长期作为非主流的软包电池,近期正在成为三元锂离子电池新的投资热点。除了传统巨头之外,新的公司和资方鱼贯而入,使得除硬包电池之外的又一赛场迅速开启。
相关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二月,三元电池装机电量约1.79GWh,同比上升170%。其中软包电池装机电量约0.25GWh,同比上升169%。而在2018年国内动力锂电池装机电量TOP20中,涉足生产软包电池的公司数量上升至14家,其中只专注生产软包锂电的公司占到了一半,软包技术路线得到越来越多电池公司的重视。
“在乘用车领域,软包电池的市场份额肯定会越来越大,预计装机量很快就能超越方形电池。”有业内人士乐观预测。不过,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软包电池与硬壳电池未来的上升趋势不好预判。他们各自都有优缺点,不能通过近几个月的销量增减趋势,来判定未来电池技术路线的走向,这并不合适。”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耀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软包需求不断走强
在“2018年软包动力锂电池装机总量”排名第7的捷威动力再次发力。此次,其牵手对象是长城控股全资子公司蜂巢能源。
三月十一日,长城控股全资子公司蜂巢能源与复星高科子公司捷威动力签署了合资项目协议,双方拟成立江苏威蜂动力工业有限公司。其中,捷威动力持股51%,蜂巢能源持股49%。合资项目拟在江苏盐城投资15亿元,建设4条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生产线,首期实现产量2.5GWh,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硬包之外,软包电池异军突起。公开资料显示,锂离子电池包重要分为软包锂离子电池和硬包锂离子电池,其中硬包锂离子电池根据形状又重要分为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和方形锂离子电池。它们最大的差别是,方形和圆柱形的锂离子电池外壳重要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硬壳,而软包的外壳则采用铝塑膜来制造。
从最近几年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软包锂离子电池所占比例正逐渐提高,2018年新能源汽车软包电池装机总电量约7.62GWh,占整体总装机电量的13.4%。对此,有专家预测,未来软包电池的市场份额将达到一半以上。
“软包电池最大的优势是轻量化与能量密度的提升,设计也更灵活,但成本高、安全系数和一致性差一些。国内目前动力锂电池仍以方形为主,但多家第一、二梯队的电池公司都在发力软包电池生产。”业内人士分析。
受特斯拉造车工艺和国内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的影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传统上偏向于圆形和方形电池。截止2017年,软包电池在动力方面的渗透率仅仅在12%。不过,根据势银智库的预测,到2030年,软包电池渗透率将达到45%。
政策对续航能力、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比能电池(如三元电池)、轻量化电池(如软包电池)愈发得到国内车企的重视。从2016年年末工信部等部委出台补贴政策起,与电池性能相关的续航能力、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开始与补贴挂钩。在2018年补贴新政中,最低续航里程要求由2017年的100公里调整为150公里,最低能量密度要求由2017年的90Wh/kg调整为105Wh/kg,对补贴系数也做了大幅调整。
正是在高能量密度需求的刺激下,软包锂离子电池需求不断走强。目前包括北汽、上汽、众泰等在内的车企已经纷纷开始尝试软包电池,2017年销量前六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中有四家在部分或全部车型中使用软包电池。2018年以来,“纯软包”路线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展开强烈攻势,加速冲击着国内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前十阵营。
软包电池技术日渐成熟,应用市场逐渐从商用车进一步向乘用车领域延伸。与此同时,随着软包电池产线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电池成本也随之降低。
软包电池还在加速获得国际车企的认可。雪佛兰Volt、Bolt、日产Leaf、福特(Focus、Fusion)等高端车型纷纷采取软包电池技术路线。国际动力锂电池供应商四大巨头中的,AESC、LG化学也都主打软包电池。
“年初政策不明朗,加之财政补贴并未落地,因此在很多不可预期的情况下,抱团取暖与整合上下游成为不少动力锂电池公司的选择。加之外界资本也认为新能源汽车培育到了加速阶段,随着国内产量不断提升、消费者认可度达到了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动力锂电池公司、车企以及资方愿意进来,打通这条产业线。”王耀分析。
来自九鼎投资的研报亦显示,软包电池目前已在业界形成基本共识,在政策倾向扶持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背景下,其在乘用车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加快,产量占比也将迅速提升,未来在产品质量、技术、规模和资金等方面有竞争实力的电池公司将获得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