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我国储能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重点支持储能产业的发展
2017年九月公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重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一批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商业化初期,储能关于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作用初步显现。
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合理补偿的政策和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服务相配套的储能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相配套的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建立健全补偿监管机制,严惩违规行为。
同时要引导社会投资,研究建立程序简化、促进投资的储能投资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先进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通过金融创新降低储能发展准入门槛和风险,支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
(二)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储能行业的处于刚刚起步,储能装机规模上升迅速。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重要是风光电场、商业化削峰填谷电力项目、传统电厂和微电网项目等下游市场,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弃风弃光的现象严重,而大型储能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因此,下游需求的爆发式上升,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使得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也愈加迫切。
(三)行业标准确立促进储能产业发展
随着储能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标准被确立,大大地促进了储能行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GB/T33589-2017《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33599-2017《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获批公布,于2017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执行。三项国家标准的公布执行,将为规范光伏发电站的并网运行控制供应有效依据,为国内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产业的技术发展供应一定引导。
(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带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全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在动力锂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沃特玛等国内重要动力锂电池公司纷纷公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此外,以猛狮科技、双登、南都电源为代表的蓄电池公司也在大力投资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而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单体公司年产量从此前《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规定的“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因此,可预计未来锂离子电池公司还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扩产热潮,储能行业将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储能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储能成本高、经济性差,还因为储能电站盈利性不明显,融资也比较难,商业模式是储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但即使目前储能产业政策尚未清晰,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技术水平高的储能公司不仅是作为投资方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同时还负责电站的整体运营,他们可以通过做示范,积累运行数据和经验,摸索出自身的商业模式来为日后实现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二)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储能的价值收益无法体现,储能的买单机制尚未形成,严重阻碍了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储能尚未融入电力体系,很多储能项目是依靠峰谷价差来赚钱。储能的成本回收要7-8年的时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2019-2023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测
截至2016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4.3GW,同比上升4.7%;截至2017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8.9GW,同比上升19%;截至2018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1.2GW,同比上升8%。
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4.6GW,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上升率约为10.88%,2023年将达到52.3GW。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2019-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测
截至2016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43MW,同比上升72%;截至2017年底,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89.8MW,同比上升45%;截至2018年底,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1GW,同比上升159%。
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7GW,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上升率约为25.30%,2023年将达到3.38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