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莱德15亿易主第三方pack企业“迷途”

2020-01-16      839 次浏览

东方精工与普莱德及普莱德原股东的“握手言和”,让这场年度“罗生门”大戏画上句点。


根据“一揽子”解决方案,东方精工将获普莱德原股东16.76亿补偿金(普莱德原股东以2.94亿股作为对价支付),并以15亿元现金向鼎晖瑞翔与鼎晖瑞普出售普莱德100%股权。


本次交易的实施,预计将给东方精工2019年的利润总额带来约21.13亿元收益(包括出售普莱德的收益以及注销业绩补偿股份的收益)。其中,通过剥离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出售普莱德),东方精工将回收15亿元现金。


事实上,从三年前豪掷47.5亿元高溢价收购普莱德入局动力电池领域,到围绕普莱德业绩的“罗生门”纠纷案起,再到如今15亿元低价抛售,满心入局却收获一地鸡毛的东方精工不免让人唏嘘。


然而,东方精工的遭遇似乎也成为了诸多上市公司/资本跨界涉足动力电池领域的直观映射,而通过这一事件的反思,也或给行业带来一些谨慎思考的价值。


买卖背后的解读与猜测



从47.5亿买入到15亿抛售普莱德,东方精工关上了迈向动力电池领域的大门,而这“一揽子”买卖协议也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解读与猜测。


一是,高溢价收购后的“一地鸡毛”。2016年7月,东方精工不惜花重金47.5亿元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福田汽车、北汽产投、青海普仁等五家企业手中购买Pack巨头普莱德100%股权,溢价高达19倍。


高溢价意味着高对赌。普莱德原股东承诺,2016-2019年普莱德每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5亿元、3.25亿元、4.23亿元和5亿元。由此也种下了后续普莱德业绩“罗生门”的祸根。


■导火索:业绩变脸、要求补偿业绩、计提巨额商誉减值。


■高潮:管理层公开对峙、服务器突遭黑客攻击、详述依据、提起仲裁。


■结局:握手言和、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全盘出售。一系列关键词贯穿了东方精工与普莱德及其原股东之间的“罗生门”大戏。


而这一切,也被业内解读为是上市公司/资本疯狂涌入动力电池领域,高溢价收购后导致的“一地鸡毛”。


二是,东方精工的两难。从东方精工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普莱德2019年1-7月实现营收43.24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营收;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应收账款18.53亿元。


单就数据而言,东方精工15亿现金抛售普莱德可谓血亏,但是业内则认为,这是东方精工对资金链风险的重要规避,避免官司纠缠,以及考虑到业绩对赌完成后第三方Pack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及时止损而为之。


东方精工也坦言,基于已发生的公司与普莱德原股东之间的2018年业绩补偿争议纠纷和矛盾对峙、2018年以来普莱德所处细分行业的变化趋势以及未来普莱德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公司选择在“一揽子”解决方案框架下出售普莱德股权,有利于公司规避潜在的重大风险,回笼资金,聚焦主营业务发展。


三是,接盘企业也许只是中间商。15亿接盘普莱德的鼎晖瑞翔(出资1.5亿持股10%)与鼎晖瑞普(出资13.5亿持股90%),同样引起了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家投资公司也许仅是中间商。


资料显示,鼎晖瑞翔成立于2016年,由上海鼎晖孚临设立。2019年11月,上海鼎晖孚临与恒丰制动签署《财产份额转让协议》,将鼎晖瑞翔99%股份转让,相关手续仍在办理中。


而鼎晖瑞普同样由上海鼎晖孚临于2016年所设,同样在2019年11月,上海鼎晖孚临与汇融金控签署《财产份额转让协议》,将鼎晖瑞普99%股份转让,相关手续仍在办理中。


在收购普莱德的时间节点,两家投资公司同时易主以及发起巨额收购的举动,难免引起业内猜测。“中间商”也成为业内赋予其的角色判定。


有行业人士认为,虽然第三方Pack企业正在面临夹缝求生的生存窘境,对于跨界的东方精工而言,其不得不考虑对赌完成后,标的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不可逆,对于东方精工而言可能需要慎重考虑,但对于持续扩张的车企或者电池企业而言,拥有技术实力、资源背景的普莱德,无疑是其进行下一步扩张的一大利器。


在此背景下,低价吸纳有价值的标的企业,对于整车/电池企业而言,未尝不是莫大的利益驱动。


第三方Pack企业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第三方Pack行业的巨头,估值暴跌、争议不断、低价出售,普莱德的处境也变相反应出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存窘境。


从主机厂及电芯厂不断蚕食Pack领域的市场份额,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可见范围内日渐萎缩。


从高工产业研究(GGII)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在动力电池PACK装机量83.26万套,同比增长25%,动力电池PACK装机总电量42.31GWh,同比增长47%。


具体来看,TOP20企业占据总装机数量的82.18%。其中车企或其合资公司达到13家,占比近6成,而电池企业占比近3成,而第三方PACK企业急速缩水,占比仅1成。


事实上,补贴退坡倒逼动力电池降本,竞争激烈等大环境下,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车企自建或与电池厂合资组建趋势已然明显。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企业CTP技术方案的诞生,也将进一步将第三方Pack企业推向“无用武”(无业务)之处。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国内第三方Pack企业的核心优势已逐渐被车企或电池企业所掌控,尤其是在乘用车市场,其存在的价值已经不高。而摆在国内第三方Pack企业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一是依附于整车厂或电池厂,成为其持续产能扩张,维稳产能、产品品质布控的辅助加持。


■二是自建电芯工厂,通过掌握电芯、Pack等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更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


■三是,转向低速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储能等细分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细分领域同样难免会受到电池企业的严重挤压。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