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PACK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向前推进,专业PACK企业的价值正在逐步凸显。目前约60%以上电池系统PACK由电芯生产企业自己完成,剩余40%由整车厂和专业第三方电池系统PACK公司完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呈现出新的态势。
动力电池PACK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中,PACK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动力电池系统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与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因此需要大量成熟技术的相互交叉与协作。曾经动力电池企业、车企与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共同经营着PACK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然而,随着新能源车行业内“提质降本”需求的日益迫切,动力电池企业及车企纷纷涉足PACK领域,“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动力电池PACK行业里只剩下车企和电池单体供应商,要么是车企自己成立PACK公司,要么与电池单体供应商合资成立PACK公司,完全独立于这两者的PACK厂商基本不见踪影。
动力电池PACK三分天下格局已经倾斜,车企占主导、电芯厂为辅助的二者占据了近9成市场份额,第三方PACK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市场份额缩减至约1成。国内电池PACK企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车企或其合资PACK公司、电芯厂、第三方PACK企业。当前,车企及电芯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车企来势汹汹成为最大的装机势力。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除头部企业外,大批中小型第三方电池PACK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加速淘汰出局。造成第三方PACK企业岌岌可危现状的原因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补贴大幅退坡并进一步取消地补,倒逼动力电池降本增效,PACK降本压力更大。对第三方Pack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主要成本来源于电芯、结构件、BMS、箱体、辅料以及制造费用,而包括电芯、结构件、BMS等核心组件均为外购,降本压力陡增。
二是,主机厂及电芯厂“上挤下压”,蚕食第三方PACK企业市场份额。事实上,补贴退坡倒逼动力电池降本,竞争激烈等大环境下,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车企自建或与电池厂合资组建趋势已然明显。
通过掌握PACK技术,将动力电池包供应模式从电芯厂提供逐步转向车企自供,进而提升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并降低成本,同时还能把握电池安全。因此,车企自建或与电池合资组建PACK公司成为一种大趋势。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面对重重压力,第三方电池PACK企业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参与未来市场竞争,而自建电芯工厂或将是PACK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此外,部分研发实力、资金、规模方面偏弱偏小的第三方电池PACK企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下,已经开始逐渐转向低速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储能等细分领域。
动力电池系统PACK的企业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本身主营生产电芯的公司,动力电池系统PACK为公司的一类附属服务业务;主要代表企业包括时代新能源、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沃特玛等企业。
第二种是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厂商,动力电池系统PACK为其上游配套产品,代表企业为比亚迪、长城汽车、江淮汽车等。
第三种是专业从事BMS设计、生产和动力电池系统PACK的企业,包括普莱德、北京爱思开、上海捷新、华霆动力、欧鹏巴赫、欣旺达、德赛等。
总结:"三足鼎立"未必就是"三分天下"。目前,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份额由此前30%到20%一路下滑,目前估计已经降到了10%左右,大部分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岌岌可危”。